首页 > 文化 > 文化地理 > 正文

西门龙潭与三教殿(一)

文章来源:开远市讯
字体:
发布时间:2016-11-14 11:57:58

  

西门龙潭一景

●通讯员 陈怀志 文/图

  西门龙潭,又名龙潭、西龙潭、古灵泉。潭上方有西龙寺,又称三教殿、西龙禅寺、西门龙潭庙。位于开远城西龙潭坡(又称白龙坡、日冲山)下,潭长20余米、宽10米,面积200余平方米。四围砌石壁,后壁高5米,嵌清末云南书法家吴锡忠所书“水不在深”镏金大字,笔力遒劲、气韵不凡。后又有人取南宋理学家鼻祖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中的“天光云影”悬匾额4块,更使龙潭神采飞扬,形象鲜活。

  西龙潭泉自左右涵洞汩汩溢出,一年四季清冽甘醇;古树斜卧其间,青枝袅娜、绿茵滴翠,将潭泉点缀得风姿绰约,生机蓬勃。邑人视其泉为福泉仙液,多汲以烹茶待客,以示真诚高贵。此泉是开远古代重要的水利设施之一,滋润西门及北门外大片田地,“灌溉至落云庄,余派入城利及花木” (《雍正·阿迷州志》)。

  由于龙潭坡古木参天、草茂花香、风景优美,潭水冰清玉洁、静影沉碧,明代初期,阿迷先人就视其为仙家“东南胜处历游遍,选胜莫如此最优”的洞天福地,各教派的庙宇也在历史进程中应运而生。

  明代后期,佛家信徒在龙潭上方建观音寺,从此,善男信女往来如织,香火不熄。清康熙年间修葺后,更为传承宗教文化奠定了根基。可是,至清咸丰六年(1856)丙辰至同治十年(1871)长达15年的变乱,庙宇被毁,直至光绪二十四年(1898),才重建三教殿三间。民国八年(1919),阿迷县知事李朝纪、铁道警察总局局长王承祺等官绅士庶“捐资重建两耳楼房六间,龙潭口楼房五间”及半山对称六角亭两座。民国十七年(1928),“郡人王国华暨各善男信女”等建中殿三间,并在水楼后中殿悬匾“第一山”,在庙宇塑天、地、水三界神像数十尊,供奉观音、文昌、真武,使三教殿名传遐迩,形成“颇极壮丽,为阿邑巨观”,占地1900余平方米的宗教文化圣地。(《民国阿迷县志稿》)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宗教建筑风格独特,不但在仿古建筑中揉进单檐重楼、木条骨沙灰胎装修等现代建筑技术,还使用了西方近代新兴的建筑材料水泥(邑人称红毛泥),是阿迷早期建筑中不多见的先例。而作为保存完整的古建筑物质外观,则是开远建筑史研究不可多得的一份实物资料。

  三教殿规模、档次不断提升后,成为阿迷人早期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每逢佛事、初一、十五,香客摩肩接踵、络绎不绝,有时竟达数千人。后来,务农的、经商的又相继择址,塑起穆桂英“神像”、财神“神像”等,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民众崇拜多神的宗教信仰的典型缩影。(未完待续)

首页推荐
24小时热门资讯
24小时论坛热帖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