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文化地理 > 正文

探寻“河边腔”

文章来源:开远市讯
字体:
发布时间:2016-09-12 13:44:06

   

群山环抱的大漩涡村

南盘江中的划船人

●张怀寿 文/图

  笔者早年曾在乐白道街道办事处从事文化工作,后调到市史志办。几十年来一直与大漩涡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山那水,那里的人文风情,久久地萦绕于心,挥抹不去。

  从开远长虹桥沿南盘江顺流而下,大约十多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只有30几户人家的彝家小寨,这便是乐白道街道办事处怡里村委会大漩涡村。这是一个隐藏在大山深处,有着神迷色彩和浓郁民族风情的歌舞之乡,孕育了色彩斑斓的彝族民间歌舞。

  大漩涡村旁的南盘江中,大小漩涡不计其数,其中一个漩涡特别大,故取村名叫“大漩涡”。

  一

  大漩涡村最令人迷恋的,要算彝族“河边腔”了。前些年,“河边腔”已被市政府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传承人是该村现年68岁的王文珍。

  王文珍不但唱腔好、会几十种套路,还熟知“河边腔”的来龙去脉。谈起“河边腔”,王文珍滔滔不绝:“我从10多岁起就学唱‘河边腔’,爷爷、父亲都会唱,代代相传……“河边腔”主要是划船人和放牛人吟唱,是居住在河边的彝族青年谈情说爱的一种传递方式。在以前,不会唱“河边腔”连对象都找不着呢。” 

  问起“河边腔”的历史,村民长顺说:“我们大漩涡村历史不长,大概有100多年。大约在120年前,王姓率先迁来此地,随后张姓、罗姓、段姓等相继迁入。彝族人说话笨,不善言辞,就用歌声来表达意思。”王文珍说:“那时划船人、放牛人出门在外,闲时就唱‘河边腔’,唱着唱着就上瘾了。后来男女青年谈恋爱都用对山歌的方式。有时一对几个小时,越唱兴致越浓,不知疲倦。” 

  一天晚上,在王文珍家,其孙子雪峰为众歌手拉上电灯,燃起火堆,于是大家便围坐火堆旁,几名男女老少歌手借着酒兴就对上了。一开始有点随意,后来越对越起劲,竟较起真来,你来我往,谁也不甘示弱,场面十分热烈,从晚饭后开始,一直对唱到次日拂晓。

  “河边腔”歌词都是即兴起意,随口而出,发自内心。语言朴实自然,词句对仗工整押韵,朗朗上口。笔者在村民帮助下,搜集整理了一部分,现摘录一段与大家分享:“(男)大河涨水浑沰沰(duó),一直淹到芭蕉脚。水淹芭蕉心不死,不跟小妹心不落。(女)大河涨水漫白沙,一对鲤鱼一对虾。虾子想跟鲤鱼走,又怕鲤鱼不带虾。(男)大河涨水漫河沙,河中鱼儿摆尾巴。哪天等鱼来下酒,哪天等妹来我家。(女)大河涨水小河落,郎放金鸡妹放鹅。金鸡飞在鹅身上,跟着小郎甩不脱。”歌词委婉,情意绵绵,曲调幽远深长如流水。

  二

  “听见四弦响,脚杆就发痒”。挝(zhuā)乐也是大漩涡村民的一大爱好。一天晚饭后,笔者循声到一村民家中,见很多村民围在一起,随着音乐正在跳簸箕乐。“白日想哥懒做活,夜晚想哥眼难合”“想你是挝乐,爱你是挝乐,想你想你想你是挝乐,爱你爱你爱你是挝乐……”强劲有力的烟盒舞音乐《刀山火海》《想你是挝乐》,撩拨着村民的心,让人情不自禁,脚痒难耐,于是大家纷纷加入跳起舞来。

  舞场中,一青年妇女身背一孩子,跳得很起劲,背上那孩子竟安睡如常。笔者正诧异那背上的孩子何以如此颠簸竟然不醒,又瞅见一中年男子怀抱一孩子冲入舞场,像猴子一样蹦来蹦去。真佩服他的体力!不一会儿,又见几个三四岁的小孩也来凑热闹,他们钻入舞动的人群,穿来穿去,偶尔学大人比划几个动作,天真可爱。

  笔者被这浓烈的气氛浸润着、感染着,随意抓拍了几个镜头后,也情不自禁地加入舞群,笨手笨脚地跟着比划起来。此刻,舞姿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心境,是那份可遇不可求的激情。“舞会”至深夜散时,很多人仍意犹未尽。这是笔者在大漩涡村度过的一个最难忘的夜晚。

  在现代传媒极其发达的今天,僻远的南盘江畔何以还有众多的人醉心于传统文化?大漩涡村民通过“河边腔”、挝乐等形式,释放着生产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燃烧着丰富多彩的人性情感,长期积淀的地域民族元素。具有不可取代的深厚源流,这就是传统民族文化的精粹所在,魅力所在。

首页推荐
24小时热门资讯
24小时论坛热帖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