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艾宣传进校园 (方艾 摄)
市级领导与防艾一线工作者座谈 (方艾 摄)
防艾宣传引市民关注 (方艾 摄)
世界卫生组织1988年组织召开“全球预防艾滋病”部长级高级会议,决定把第一个艾滋病病例被检测出的日子——
今年是第29个“世界艾滋病日”,每年艾滋病日都会设一个主题,通过宣传,唤起人们对艾滋病患者的同情和理解,共同对抗艾滋病,今年的主题为“携手抗艾,重在预防”。
什么是艾滋病?
艾滋病,1981年在美国首次发现和确认。全名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英文缩写为AIDS。
艾滋病分为两型:HIV-1型和HIV-2型。生物天生具有免疫功能,当细菌、病毒等侵入人体时,在免疫功能正常运作下,就算生病了也能治愈。然而,HIV所攻击的正是人体免疫系统的中枢细胞——T4淋巴细胞,致使人体丧失抵抗能力。
这种病毒终生传染,破坏人的免疫系统,使人体丧失了抵抗各种疾病的能力。HIV本身并不会引发任何疾病,而是当免疫系统被HIV破坏后,人体由于失去抵抗能力而感染其他的疾病导致各种复合感染而死亡。
艾滋病如何传播?
HIV主要存在于感染者和病人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中。传播途径如下:
①性行为:与已感染的伴侣发生无保护的性行为,包括同性、异性和双性性接触。
②静脉注射吸毒:与他人共用被感染者使用过的、未经消毒的注射工具,是一种非常重要的HIV传播途径。
③母婴传播:在怀孕、生产和母乳喂养过程中,感染HIV的母亲可能会传播给胎儿及婴儿。
④血液及血制品(包括人工授精、皮肤移植和器官移植)。握手,拥抱,礼节性亲吻,同吃同饮,共用厕所和浴室,共用办公室、公共交通工具、娱乐设施等日常生活接触不会传播HIV。
其实,艾滋病病毒在自然环境中相当脆弱,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才会传播:
存活——病毒必须处于能够存活的体液内;
侵入——活的病毒必须进入另一个人的血液中;
足量——必须有足够引起感染的病毒量。
严峻形势
值得注意的是,艾滋病离我们并不远,许多人感染上艾滋病病毒后,并不知道自己已受感染。艾滋病病毒在人体内的潜伏期平均为7至10年,在发展成为艾滋病病人以前,病人外表看上去正常,他们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地正常生活和工作很多年。发病后,在没有任何治疗的情况下1至2年内死亡。
截至2014年底,全球存活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3690万人;累计已有7600万人感染艾滋病病毒。截至2015年10月底,我国共报告现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约27.4万例,累计报告死亡17.7万多例。截至2015年10月底,云南省累计报告存活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87634例,累计死亡26510例。目前,防艾工作面临巨大挑战。
携手防艾,
开远在路上
近年来,我市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开展各类防艾宣传工作,通过防艾宣传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工地、进农村、进公共娱乐场所,利用多种形式的宣传方式,在全市营造了良好的防艾氛围,让我市的防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全社会关注的问题
2004年3月,《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通知》:“艾滋病防治关系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和民族兴衰,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国务院制定的《艾滋病防治条例》于
感染艾滋病,并不是世界末日,虽然没有疫苗,没有彻底清楚病毒的特效药,但及时接受抗病毒治疗,在坚持服药、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与生活态度、避免进一步感染的情况下,能够健康地生活相当长的时间。
同时,我国也出台了相关政策,帮助艾滋病人。
“四免”政策:
1、免费提供抗病毒药物;
2、免费提供咨询和初筛检测;
3、免费提供母婴阻断药物和婴儿检测试剂;
4、艾滋孤儿免收上学费用。
“一关怀”政策:
将生活困难的艾滋病人纳入政府救助范围。
新闻热点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