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鹰
端午清晨的白日梦里,远远走来一个人,缠过又放开的半解放脚走起路来风风火火,提着一大兜粽子,唤着我的乳名,我欢欣雀跃地朝她跑过去,扑进她的怀里,一连串的叫着,奶奶,奶奶,我的小粽子拴好没有?
奶奶在梦境中的突然到访,让年届不惑的我,嗖的一声掉进了兔子洞,又变成那个天真烂漫的小女孩,整天拉着奶奶的衣襟,跟在她屁股后面,看她忙出忙进,给我做好吃的。
我那养育了8个孩子的奶奶,虽然是目不识丁的家庭妇女,却生来一双巧手。除了轻松搞定主妇日常的针线活、家常菜、照顾好一大家子人的生活起居外,每个重要的日子里,她还能给我们带来惊喜。
比如春节舂的红糖年糕,我们家的年糕外面是要敷一层豆腐皮的,下油锅煎出来,黄灿灿的,又香又韧特别弹牙;冬至吃的汤圆必然是包心的,馅里面有豆沙、芝麻、花生、冬瓜糖,煮熟了裹上豆面,四个就可以盛满一碗,香甜又软糯;还有谁家遇到红白喜事都要请奶奶做蒸糕,白白的米糕用红糖分层,圆圆的、热腾腾的蒸糕出锅,洒上芝麻,放完炮仗之后切开,围着的熊孩子一人一块,黏黏甜甜的,吃起来都顾不上烫;还有中秋节的糖炒栗子,过生日染的红鸡蛋,奶奶的双手简直是会变戏法。
而奶奶变的戏法里,我最喜欢的便是粽子。端午节前几天,奶奶就把粽叶买回来泡水里,粽叶有两种,浅绿的大片青粽叶做外皮,深绿的小片花粽叶做内里,花粽叶散发出一股淡淡的清香,包出来的粽子特别好吃,遗憾的是,现在市面上的粽子都只有青粽叶一层皮了。
糯米要选那种圆润饱满亮晶晶的香糯米,在水里泡上几个小时,拿根筷子,就可以包了。先把粽叶在手里裹成圆锥筒——像现在冰淇淋的甜筒,垫一片花粽叶进去,装满糯米,用筷子戳紧实了,包起来,再用线绑紧,一只漂亮的粽子便大功告成。
除了一大家子吃的三角大粽子外,奶奶还会为孩子们包一些拇指般大的小粽子,因为小,比大粽子难包多了,包好煮熟,用红线拴起来挂在脖子上,可以疯玩一整天,天黑了,玩累了,才恋恋不舍地从脖子上取下来,撕开皮,放到糖碗里滚一圈,整个放进嘴里,咔嚓咔嚓嚼着糯米混合白糖粒的甜香,沉沉地进入梦乡。
心情好的时候,奶奶还会包那种花样繁复的四角粽。要用四个圆锥筒的小粽子凑成一个大粽子,包出来就是漂亮的四角星模样;还有提篮粽、水桶粽、糖果粽……我试图在网上找几张图片佐证奶奶当时包出的粽子有多漂亮,当我百度搜索花式粽子时,跳出来的也不过是肉粽、蛋黄粽、红枣粽、冰淇淋粽,花样都在粽子心里,外表还是中规中矩的大三角。
回想奶奶的那个年代,物资匮乏,没有那么多辅料可以锦上添花,只有精选上好的糯米做食材,亲手采摘的花粽叶增添自然清香,沾一点白糖,就是极致的美味。要给孩子们额外的惊喜,就全凭奶奶的一双巧手,包出花样繁复的艺术品,让馋嘴的孩子们,都舍不得吃,栓在脖子上,捧在手里把玩一整天。
粽子吃多了容易积食,而奶奶就是远近闻名的“摸肚子”高手,谁家小孩积食了,只要抱来给奶奶,奶奶双手在小孩子圆滚滚的肚皮上来回推拿、摩挲几下,孩子们回去拉个粑粑,便又能吃能动,活蹦乱跳了。
奶奶的巧手甚至可以正骨复位,那时候医疗条件没那么好,老百姓有个骨折脱位的,都不大上医院,包草药前,先来找奶奶,奶奶全凭一双手摸摸捏捏,干净利落的几下,便可以把折断的骨头对齐,让脱位的关节回归到关节腔里。
那时候来家里寻求帮助的人们很多,但是奶奶从来都不收诊金的——谁还不会遇上点事?不过就是举手之劳。天长日久,大家都不好意思,每次来找奶奶,走时都会在墙角留下一堆好吃的,糖果、糕点,水果罐头……便宜了我这只馋猫。
奶奶走了,端午节于我而言,便只剩追忆,我的端午节,永远停留在了奶奶走前的那个夏夜里,吃多了粽子的那个小女孩,捧着圆滚滚的肚子躺在床上哼哼,奶奶在一旁,打着蒲扇,摩挲着肚子,讲着古老的故事,微风拂面,小肚腩暖暖的,我眨巴着眼睛看一眼窗外漫天繁星,不知不觉就进入了梦乡……
新闻热点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