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媛
2005年,76岁的爸爸因胆囊坏死做了手术,当天是腊月28日。市人民医院还在老地方。住院部少了往日的拥挤,病人们能出院的都出院了,医生和护士们该轮休的也轮休了,忙着回家过个团圆年。
麻醉过后,打着吊针、吸着氧气、插着导尿管并且是第一次住院的爸爸清醒过来,依然乐观和要强,总说他自己能做、能行,一再催我们回家。我们知道,他生怕累着我们。我和哥哥两家分工值守,我与丈夫白天看护,晚上哥哥嫂子再来替换。
爸爸妈妈工作时都在医院,看惯生老病死、悲欢离合,也无数次与病人一起度过各种“倍思亲”的佳节。可真的轮到他们自己成为病人卧床不起时,我竟然感觉是那么的不真实。医生和护士按时进来查询,无不笑眯眯地夸赞爸爸的坚强和乐观,同时耐心地解答我们的疑问,给我们很大的安慰。
除夕夜如期而至。哥哥说,他在家做好饭,然后送来医院,一起陪爸爸吃年夜饭。晚饭前,值班医生和护士捧着一个果篮和一小包五颜六色的糖走进病房,给爸爸拜年。爸爸眼眶湿润,连声说谢谢。医生和护士说,每年春节期间,他们都要一一看望住院的病人,让大家感受到春节的欢乐,多年来已经成为惯例。事后爸爸也说,他和妈妈当医生的时候条件艰苦,逢年过节值班,只能从家里的饭菜里匀一点带给贫困的病人,现在今非昔比啊。
哥哥嫂子把妈妈和孩子安顿好,送来了年夜饭。哥嫂说,做了12个菜,代表一年到头每个月都事事顺利、好吃好在。就是不好带,只能每样装一点。清汤鸡单独装,其他的能拼装的就拼装了。爸爸非得自己吃,我们把床头摇高一点,让他舒服地靠着吃了点清淡的饭菜,喝了一点鸡汤。我和哥嫂把两个床头柜合起来,铺上纸,把食物摆好,开吃。哥哥做的饭菜很是可口,蒸煮焖炖,煎炸炒卤,荦素搭配,还带了一点咸菜和蘸水。虽然装盘的菜没有样子,有的已经冷了,但色香味没得说。爸爸静静地躺着,时不时看看吊瓶的针水。我们让他放心休息,把电视打开,播放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哥哥还喝了一点酒,跟在家里守岁没什么两样。
轮休的丈夫带孩子去看爷爷奶奶,席间打来电话。丈夫先是问了爸爸的病情,然后问我们吃什么好吃的。孩子抢过电话,告诉我说爷爷奶奶家做了一大桌子的菜,报了许多菜名。开心地说初一回来时要给我们带爷爷做的八宝饭、粉蒸肉、酥肉、红烧肉,还有奶奶养的鸡“嘎嘎”,还有油炸肉、香肠、腌肉等等。外公笑了,我们笑了,来查房的医生护士也笑了。
转眼间,病房里的年夜饭已过去13个年头,可那情那景依然如昨。我们与爸爸妈妈们一起走过的这13年里,孩子们长大、工作、成家,有了自己的孩子。爸爸妈妈们的辈份随即荣升为老祖,我们也晋阶为爷爷奶奶、公公婆婆。四代人上有老病缠身的耄耋老人,下有吹风见长的绕膝孙女,每年除夕我总会想起那年病房里的年夜饭。爸爸妈妈在,家就在,我们还能找得到来时的路,无论在哪里吃,吃冷还是吃热,吃咸还是吃淡,年夜饭的味道总是团圆的味道。
新闻热点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