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人文天地 > 正文

向陋室说再见

文章来源:开远市讯
字体:
发布时间:2018-08-31 16:10:23

 ●小洲

  改革开放天地宽,人民生活日日好。像我这样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亲身经历、见证了我们伟大祖国改革开放40年的历程,更是享受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红利”。改革开放40年,百姓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说说我家住房的变化吧,以一斑而窥全豹,我们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更加知党情、感党恩,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

  我父亲是个旧市云锡老厂锡矿的工人。1971年底,我家从农村疏散下放回来时,厂里分了一间21平方米的平房给我家。我家除大哥工作住宿舍外,兄妹5人加父母大小7口就住在这间房子里。

  在买米、买油、买布等都要票证的改革开放前,几代人同居一室的现象十分普遍。像我家的邻居,大多数人家都有四五个孩子,还有七八个孩子的人家,但不管家庭人口多少,每家就分到一间住房。每户人家都是用竹片或废旧木材简单隔一下,再找一些纸板订上,或者找几张旧报纸裱一下,就算是隔墙了。

  我家那间21平方米的房子,被父母用竹片等隔成了楼上两间、楼下两间的一个“田”字型结构。楼下两间,里间父母和弟弟住,外间砌一个土灶,摆一个小饭桌。楼上两间是没有窗子的,父亲把房顶的两块板瓦换成玻璃,光线就从屋顶进来。其中一间,一半堆柴草,一半大姐住;另外一间我和另外两个姐姐住。

  因为瓦房是“人”字顶,楼上靠外墙的两面很低矮,而我的床就搭在靠外墙的地方,即便是用矮木凳架几块木板,即便我还是不到十岁的小孩子,我也不能站在床上,因为头会抵到房顶上。

  1981年,我上高中了,我家分到了一套40多平方米的新房子,两室一厅带厨房和生活阳台,家里还有自来水。在这之前,我的4个哥哥姐姐陆续工作分到宿舍。这套房子,只有父母和我、我弟弟4人居住,比之前21平方米的那间平房有了天壤之别。这是改革开放后我们家生活的第一个巨大变化。

  1986年,我大专毕业分配到开远城郊一所农村中学教书,学校分给我食堂旁边的一间“知青房”。这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知识青年下乡到这里时建盖的红砖青瓦的平房,大约十五六个平方米。房屋地面是夯实的土地,绿色的木质门窗。尽管它简陋、远离公厕、远离城区,但我还是很满足了。因为它是真正属于我自己的小天地。

  1988年,我结婚时,分到了一套50多平方米的住房,一室一厅一厨一卫。刚结婚就能分到这样的房子,让我的同龄人羡慕不已。

  1999年,同一幢房子的一位老师家分到新房搬走了,学校把他家的房子调给我家。这套房子比我原来住的那套多了一间7平方米的卧室,我8岁的女儿有了自己的卧室。和我8岁时的住房相比,女儿这一代幸福多了。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开远实施“东盘西扩、向南延伸”的城市发展布局,东城片区,幢幢高楼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2007年,我家用住房公积金贷款买了一套130平方米的房子,四室两厅两卫。我住在一个花园式的小区,门前门后,乔木、灌木、小草,井然有序,生机盎然。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我家的住房越换越大,居住环境越来越好。从一家7口人住21平方米、人均3平方米的“陋室”,到两人住130平方米的单元楼房。这在改革开放前,是我们想不到也不敢想的。

  我这个小家的住房的变化,其实也是老百姓生活变化的一个缩影。今天,除了市民自己购买商品房外,廉租房、公租房、公寓楼等满足了城里人的住房需求;乡村振兴战略、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改造,让乡村面貌焕然一新,精准脱贫让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多少代人无法实现的安居梦,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实现了。破旧、拥挤的“陋室”,只存在于我们这一代人的记忆中了。

  改革开放40年,我们伟大的祖国一路风雨兼程,一路澎湃前行。住房的变化,和购物、出行、文化生活的变化一样,印证着每一个中国人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

首页推荐
24小时热门资讯
24小时论坛热帖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