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人文天地 > 正文

父亲的书

文章来源:开远市讯
字体:
发布时间:2018-01-19 15:38:26

 何屹

  儿时记忆里,陪伴我和哥哥成长的,是父亲的书。长大后,对我们影响至深的,仍然是父亲的书。

  父亲是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母亲是农民。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仅凭父亲微薄的工资收入,家里的经济条件并不宽裕。平日里我和哥哥很少出门,家里有一个很小的院子,三面是墙,墙角有一棵无花果树,茂密的枝叶刚好覆盖了整个院子。在这片遮阴避日的小天地里,我们最大的乐趣,便是读父亲两个木箱子里的书。

  父亲收藏的书非常杂,除了传统的文学类书籍和教学用的工具书,还有连环画、书法字帖、绘画摹本、楹联大全甚至武侠小说。此外,父亲还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坚持订阅几份报纸和杂志。

  小学低年级阶段,我们自然最热衷于连环画,从《盘古开天》到《女娲补天》,从《后羿射日》到《大禹治水》,无一不深深刻画进了儿时的脑海里。随着识字量的增加,逐渐摆脱了“小人书”,转向《儿童文学》《格林童话》等读物。再后来又迷上了风靡那个时代的月刊《童话大王》。哥哥比我大一些,则早已经对武侠小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金庸到古龙,开始了少年时期如饥似渴的阅读。

  在阅读方面,父亲其实并未给我们太多指引,在他看来,读书理应就是生活的一部分,不需要太多干涉与束缚。因此他最为放心的,就是我们没有把童年时光投入到别的不良事物上,而是常常给了书本。

  父亲那时候除了教书,还兼职开远报社的通讯员,根据日常生活中的所思所见所闻,在报纸上发表了大量针砭时弊而又妙趣横生的文学作品,他的文章自然也成了我们的必读内容。茶余饭后,全家人在一起就某篇文章展开讨论,成为生活中的一大乐趣,我们也成了他的第一批读者。后来,父亲被借调到政府参与地方志的编撰工作,每日更是与写作分不开。

  或许就是基于这样的熏陶,我和哥哥从小在语文科目的学习上总能显示出一些天赋,作文不断在学校里获奖,并且也能像父亲一样在校刊和报纸上试着发表一些自己的作品。

  写作之外,父亲还很喜欢书法。假期里,父亲总会把家里的废旧报纸拿来练习书法,我们在旁边看,慢慢地也起了兴趣跟着学,并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特长。

  由于父亲的这些爱好,成了村里小有名气的“文人”,于是村里但凡有红白喜事,主人都会来请父亲帮忙写对联。父亲不仅有求必应,还会根据各家实际情况撰写出相应对联。借助这样的机会,我和哥哥也勤加练习,帮着父亲一起写。在不断地揣摩对比之下,我和哥哥的字进步明显,久而久之,村里人竟然分不清我们的字究竟是出自父子三人谁之手了。

  除了帮别人写,我们也为自己写。每逢春节,家里必做的事就是父亲带着我们编撰春联。裁纸,研墨,写春联,贴春联,这样的传统一直沿袭至今。

  在写字这件事上,父亲同样没给过我们太多刻意地指引,在他看来,写字和做人的道理一样,关键在于修行与修心,姿态正了,事自然也就对了,正如他曾引用过柳公权的话告诫我们: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

  如今说起我们这一家,无论亲戚朋友,第一印象便是爱读书,会写字。事实上我们也很庆幸能在成人后的今天依旧在心底保留着那些儿时的梦想。无论是关于文学,亦或是关于书法,虽未能颇有建树,却也是崭露头角,成为了真正的爱好者。而这一切,又与父亲的书不无关系。在那个孤独的年代,是父亲的书陪伴了我们,也为我们启迪了另一个世界。父亲始终未曾刻意去教会我们什么,他只是忙于做自己的事,读书写字于他而言,只是习惯。但对于我们,却是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而这,或许也正是无声的家风所在。

  时至今日,父亲已退休十余年,每日夜里,常可见他房里一盏孤灯,或手不释卷,或挥毫落纸……

首页推荐
24小时热门资讯
24小时论坛热帖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