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人文天地 > 正文

说厕所 看变化

文章来源:开远市讯
字体:
发布时间:2017-07-17 16:05:40

 我出生在个旧,高中毕业前一直在个旧老厂锡矿生活,大专是在蒙自师专读的,毕业分配到开远工作。可以说,我50余年的生活、工作地点,都没有绕开红河州“个开蒙”这三个城市。而这三个城市的变化,也可窥见红河州的一些变化。

  我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我的童年,是在个旧云锡公司的矿山上度过的。家里人口多,仅靠父亲一人的工资很难维持生活。父母亲在家门前的山上开了几块菜地,种瓜豆、种蔬菜。为了积肥,父亲在山脚挖一个大坑,用树枝、烂油毛毡之类的围起来,没有顶。我们叫它“茅厕(si)”。平时的生活垃圾就倒在坑里,自家人上厕所也去里面。茅厕不分男女厕,如果正在如厕的人听到有脚步声由远而近走来,就干咳两声以示提醒。天黑需要上厕所,得打着手电筒去。白色的蛆虫拖着长长的尾巴爬满茅坑,雨天更是无从下脚。当然,那时候,多数人家都有自家的茅厕,因为他们和我家一样,要自己种菜。

  厂里有厕所,但一是少,二是离家远。厂里的厕所都是旱厕,很臭,但粪池里屎尿很少,都被“五七”公社的社员挑去肥集体的菜地了。

  上中学时,学校里建的还是旱厕。那时候,厂里孩子多,大多数家庭都有四五个、五六个孩子,学校里学生自然就多了。我读小学、中学时,一个年级少的有六七个班,多的达十个班。每个班都不下50人。这么多学生的学校,只有一个男女厕各有20来个蹲坑的旱厕。下课“把厕所”,是我们常干的事情。想解手时,一下课,飞也似地去占一个蹲坑,去慢一点就得排队。下课时,每个蹲坑前都排有好几个同学,有时候门外面还有同学等着。蹲坑少、学生多,课间十分钟显然不能让大家都方便完,因上厕所而迟到也就不奇怪了。学校里的厕所,因为同学们每天轮流用水冲洗,虽然臭,也还算干净。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读大学到参加工作在开远农村教书,学校里都只有旱厕。从厕所出来,那味儿得好长时间才散。虽然这些旱厕不同于我小时候自家建的茅厕,但在雨天,厕所里同样是蛆虫满地,无处下脚。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我结婚分到一套60来平方米的住房,那是当时开远最好的教师宿舍,但卫生间、厨房还和客厅、卧室分开,晚上上厕所很不方便。卫生间很小,仅仅可以安一个蹲坑。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调到城区教书,学校里建有冲水式的厕所。这时候,开远城里的公厕已经全部改造成冲水式的,卫生条件好多了,厕所里再也见不到蛆虫。所谓冲水式厕所,就是厕所最里面装一个水箱,水箱满了,它自动冲水那种。

  十五年前,我刚进报社工作时,到乡下采访,想方便一下,同行者让我去“整观风景”的,我愣是半天才弄明白是在野地里小解。这些年,“乡村卫生公厕”建到了每一个自然村,我到过的农村,无论坝区、半山区还是山区,村子里都建有卫生公厕。条件好一点的村子,公厕已经是可以冲水、配有洗手盆的了。

  十年前,我买了商品房,家里有卫生间,洗漱如厕,方便多了。我工作、生活的小城开远,从2007年4月起,城区所有公厕免费开放并免费提供手纸,这在当时,在全省都是独一无二的。2015年2月,开远市完成了市内所有由市环卫处管理的免费开放的公厕的升级改造,达到了一类公厕标准。公厕为独立封闭式隔间,同样免费提供手纸。近日,市里下达了《开远市建成区旱厕提升改造工程实施方案》,要求辖区内相关单位、部门等对建成区21.4平方公里范围内所有旱厕,按照二类以上公厕标准,在7月30日前完成提升改造工程。旱厕改造,正在助力提升城乡人居环境行动。

  回首过往,从自家搭建的茅厕到家庭卫生间,从旱厕到一类公厕,50年来厕所的变化,其实也是我们生活条件改善的一个重要标志。文明如厕一小步,社会文明一大步。提升城乡人居环境,公厕的卫生与否是一个重要指标。写到这里,我想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到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考察调研时说到一个词,那就是“厕所革命”。“厕所革命”看是小事,却是老百姓工作生活中的大事。而这个大事,在我的身边真真正正有了极大的改变。我和所有开远人一样,正享受着这一“革命”带来的实惠。

首页推荐
24小时热门资讯
24小时论坛热帖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