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人文天地 > 正文

永远的苏轼 唯一的东坡

文章来源:开远市讯
字体:
发布时间:2017-01-13 13:45:24

 ●雁过长空

  每次在浩如烟海的古典诗词中流连的时候,我常常会想:要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找一个最能代表中国文人形象的人,那会是谁呢?

  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李白吗?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吗?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王维吗?还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又或者是“此生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的陆放翁?

  比来比去,似乎只有东坡。

  苏东坡的文字里,有浪漫、豪情、旷达、洒脱,还有对世间万事万物的热爱。

  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我们都可以在东坡的文字里寄托情怀。

  年少时读“我欲乘风归去,唯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浪漫,中年时读“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雄浑,老年时读“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的壮志豪情。

  在生活中的无数个场景里,我们都可以从东坡的文字里获得美的享受。

  举杯时读“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品茗时读“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踏青时读“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赏花时读“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在人生的不同境遇里,我们都可以从东坡的文字中找到心灵的慰藉。

  思念亲人时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失恋时读“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遭遇风雨时读“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去国离乡时读“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而东坡的魅力,绝不仅仅在于他的文字。

  苏东坡任徐州太守时,黄河泛滥,徐州城下水深二丈八尺九寸,他亲临城上带领军民抗洪,夜宿于城上,筑长堤984丈,洪水渐退。苏东坡还首创了监狱医师制度,在惠州、儋州等地打凿东坡井,解决当地百姓饮水问题。在杭州当太守期间,苏轼建设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工程,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堤坝,这就是著名的“苏堤”。

  无论是喜是悲,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无论是贵为帝师还是沦落天涯,苏东坡始终保持着乐观幽默的天性。43岁的时候,因为小人诬告,苏东坡陷入“乌台诗案”,差点丢命。在被钦差捉拿进京时,家里人一片哭声,苏东坡居然还有心情给大家讲故事,并在故事中杜撰了一首诗,最后两句是:“今日捉将宫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苏夫人听了,破涕为笑。 

  苏东坡是一个深情念旧的人。苏东坡的结发妻子王弗病逝后,他把妻子的灵柩千里迢迢送回四川老家,然后在祖坟所在的山上,种了三千棵松树。在王弗去世十周年的时候,苏东坡在梦见亡妻,写下了著名的《江城子·记梦》,这首词已成为千百年来最成功、最动人的悼亡词。

  苏东坡是一个很有生活情趣的人。除了和友人游历名山大川、写诗填词、品茗赏花这些诗情画意的风雅之事外,他还愿意把自己的智慧用在柴米油盐这等琐屑小事上,他发明的东坡肉至今仍是很多南方餐馆的招牌菜。

  除了这些,苏东坡还是个颜值很高的“帅锅”。现代作家林语堂在他的《苏东坡传》中对苏东坡的相貌是这么描述的:“魁伟,生而颅骨高,下巴颏儿和脸大小极为相配,不但英俊挺拔,而且结实健壮。”这样一位英俊挺拔、才气横溢的诗人,要是放在今天肯定是魅力爆棚的!

  有一本宋朝人写的“八卦笔记”,叫做《瓮牖闲评》,就记录了一桩轶事:元丰年间,苏东坡谪黄州,邻家一女子甚贤,每夕只在窗下听东坡读书。后其家议亲,女子云:“须得读书如东坡者乃可。”竟无所谐而死。故东坡作《卜算子》以记之:“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人们都愿意相信,这首词就是为纪念那位红颜薄命的少女而作。所以有人称苏东坡为宋朝的“国民老公”。

  时隔千年,逝者如斯,东坡已成传说,但他的魅力依旧穿透历史,延续至今。据闻有一位当代女作家说过:“嫁人要嫁苏东坡。”但我却觉得,如果真的有嫁给苏东坡的机会……我是舍不得嫁的。

  因为我深深地明白,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完美的人,我不想在耳鬓厮磨中发现他身上哪怕一点点瑕疵,我更不愿让柴米油盐的日子消磨他在我心中所有关于诗情画意的浪漫和洒脱。

  我只想远远地望着他,与他做一对惺惺相惜的红尘知己,让那个青衫儒巾的身影,在“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吟咏中,始终是我心里永远的苏轼、唯一的东坡。

首页推荐
24小时热门资讯
24小时论坛热帖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