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之”路。(戴岳昆 摄)
■记者 杨曼青 朱泉屹 通讯员 李自纯
“要致富 先修路”。多年来,我市把交通建设作为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的目标,坚持加大投入、科学规划,构建更加方便快捷的城乡道路交通网络,有力促进了全市城乡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从空中俯瞰西山片区,弯弯曲曲的乡村公路从城区连接进村村寨寨。回想起9年前那条“雨天一片泥、晴天一身灰”的土路,灵泉街道三台铺村委会的村民们最有发言权。
“以前从城里到三台铺的路是土路、泥路。遇到下雨天,用手推车拉点货去城里,早上8点多从家里出发,推到城里要到晚上10点多甚至11点钟。如果下雨天从城里推车回来(三台铺),少于6个人是没法把车推回来的,只能把车留在城里,等天晴再去推回来。”三台铺村村民白正勇说。
为了打通阻碍村民经济发展的“最后一公里”,2008年,市委、市政府多方筹集资金,建设开安公路。2010年,全长34.052公里的开安公路全线贯通。该段路的升级改造让我市西山片区3个村委会28个自然村约1.5万人受益。
路通了,三台铺村委会的村民迎来了发展的春天。“现在好了,路修通了。拿菜到城里卖,一天可以跑两三个来回。”白正勇说。
路通了,客商来了,山货卖出去了。这条路汇聚了众多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经济流。路通了,村民思想也活了。白正勇和其他村民改变了传统、单一的种植模式,采取多样化种植+养殖的发展方式,经济收入有了大幅度提高。2016年,白正勇盖起了近300平方米的小别墅,告别了从小居住的土房子。
三台铺村委会主任熊正义说:“这条路从2010年修起来以后,农户的人均收入从以前的3000多元增加到1万多元。这条路是我们三台铺村委会的致富路。”
三台铺村村民白惠玲说:“路通后,我家在路边开了个小卖铺,进货方便,送货也方便,更方便村民买东西。”
田房村村民孔祥彪说:“(开安公路)路通了,不管栽什么经济作物,很方便运到城里卖。所以大家的经济收入也上去了。”
开安公路只是我市乡村公路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随着白草、大马、碑羊等道路的建成,我市公路通车里程由1976年的500多公里发展到1708.37公里。行得通、走得畅,四通八达的路网连通了,缩短了城乡之间交通时间,为山区发展带来希望。
除此以外,我市对外以高速公路、国省道路、铁路为主要支撑,全力融入个开蒙弥建1小时经济圈;对内形成以高速公路、国省道为骨架,以县乡公路为“毛细血管”的公路交通体系,实现综合交通建设拉动经济发展,全面提升区域优势与竞争力,为实现精准脱贫、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有力的交通运输保障。
新闻热点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