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人文天地 > 正文

农民工的“贴心人”

文章来源:
字体:
发布时间:2016-07-20 15:03:40

     ●记者 周丽娟

  他来自我市高寒山区碑格乡鲁姑姆村委会阿痴村,深知农村孩子的不易。他带他们走出大山,教他们技能,为他们维权。他就是开远老知青会馆的老板王永。

  从事餐饮二十载

  1987年,王永从碑格乡来到开十一中高中文艺班就读,1990年高中毕业后,就在该校食堂做临时工。两年多后,他到红疆饭店应聘做长期合同工。因为他是高中生,有文化,爱学习,又有在开十一中食堂工作过的基础,饭店安排他到昆明饮服公司120厨师学校培训,专门学习中式烹饪。一年后培训回来,他担任红疆饭店散餐部的负责人,负责饭店对外炒菜的工作,直到2011年红疆饭店改制后,他才离开红疆饭店。

  王永离开红疆饭店时,原开远电厂宣传部副部长、知青文物收藏爱好者白志远找到了他,希望能借助饭店这个平台,向市民展示他的藏品。白志远当年下乡时就在碑格乡落坡洞村委会阿侯村。3年的知青生活,让他对碑格乡和碑格人民有了深厚的感情,他知道高寒山区的群众生活不易,想为他们做点事情。他找到了王永,两人一拍即合,于是开起了“开远老知青会馆”。

  从事餐饮20多年,王永先后荣获云南省烹饪协会“云南烹饪名师”、红河州中式烹饪技能大赛“技术能手”等称号。也曾被共青团开远市委等五部门联合授予“开远市青年岗位能手”称号。几天前,他参加红河州餐饮与美食协会开远市第二届“香飘农家乐”厨艺大赛,又荣获“最佳民族风味奖”。

  真情实意为家乡

  作为从碑格贫困地区走出来的朴家汉子,王永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碑格人,是碑格的山水养育了自己。因此,有了开远老知青会馆这个平台以后,他就竭尽全力,为碑格乡的老乡办实事、办好事。

  他一是在餐饮中尽量融入“碑格元素”。他以市场价到村子里购买碑格土鸡、“碑猪”、皛头、苦荞、花椒、蜂蜜,让村民足不出村就卖了农产品,又得到不少于到集市上出售的价钱。这样做,既带动了村民种植、养殖的积极性,自己的饭店也做出了特色,得到了发展。

  二是做好碑格乡年轻人的劳务输出工作。开远老知青会馆现在用工15人,有14人是碑格乡的。开远市碑格乡外出务工工会小组办公室就设在开远老知青会馆。王永说,这两年,从碑格到开远务工的年轻人有500多人,经过他这里介绍出去的就有200多人。此外,他还介绍了100多名碑格青年到浙江、广东、珠海、昆明等地打工。

  乡亲们的“贴心人”

  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年轻人,有一部分汉语水平低,与人沟通困难;大多数文化水平低,法律意识淡薄,不知道与用工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发生工资纠纷时,经常是王永替他们讨薪。比如去年3月、今年5月,他就2次替农民工去讨薪。

  为了增强农民工的法治意识和劳动技能,他每年都邀请相关部门为碑格乡外出务工人员举办两次法律知识讲座暨劳动技能培训。7月初,碑格乡外出务工工会组织7人参加云南省农民工法律知识竞赛,有1人进入了红河州的复赛,近期将赴蒙自参赛。

  为了丰富外来务工者的文化生活,他每年组织碑格乡外出务工人员举办一至两次游园活动或体育活动。生病住院的,他组织去慰问;家庭困难的,他利用节日组织慰问。2015年,碑格乡落坡洞村一个老乡的孩子患白血病,王永组织大家你十元、我百元地捐款,共捐了11960元。他亲自把钱送到昆明儿童医院交到老乡手中。

  今年1月,一名碑格老乡在文山一建筑工地安装卷帘门时坠地身亡,和他一起生活的是71岁、不会讲汉语的老母亲。这名打工者的哥哥和表哥找到了王永,王永二话不说,放下手里的工作,亲自到文山协调赔偿事宜。在老板找各种理由躲着不见他的情况下,他多次通过电话与对方耐心沟通。最终在律师的调解下,这家人拿到了40万余元的赔偿金。

  王永用心为外来务工者服务的事迹,得到了碑格乡党委、政府的肯定。今年,碑格乡工会联合会选举他为工会副主席。6月24日,红河州总工会负责人带领金平县的30余名村干部来到碑格乡外出务工工会小组办公室,让王永给大家交流劳务输出的经验。王永说,能尽自己所能为乡亲们做点事情,他很乐意

首页推荐
24小时热门资讯
24小时论坛热帖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