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罗平 文/图
易地扶贫搬迁,一项从根本上帮助农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综合性工程,是全面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有力举措,对实现深度贫困地区与全国一同迈进小康社会有重要意义。
2016年以来,开远市委、市政府按照党中央和省、州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吹响了全市易地扶贫搬迁总号角。各级党委政府把易地搬迁作为最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截至2018年9月,共完成9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23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1046人的搬迁任务。
近日,记者走进老寨社区易地搬迁点,记录下一个个温暖的搬迁故事、一条条因地制宜的好点子,展现开远老寨社区易地扶贫搬迁新经验、新成果。
引子:山外的诱惑
2016年以前,大庄中心校五年级学生王志梅的家在该乡山区老寨村委会老寨村民小组。从小,王志梅就看着父辈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外面的世界对她来说是个谜,让她向往。
曾经有一次,她问过爷爷,山的外边、道路的尽头是什么地方?爷爷说,山外边是大庄乡,大庄出去是开远市。那开远出去又是哪里呢?爷爷说,是昆明,是北京,不过爷爷也没去过。每当家里的农产品被大山挡着运不出去,家人生病了要走好远的路才能出去看病的时候,王志梅就会感到难过。
2017年,王志梅家从大山里的老寨村搬到了坝区里新建的大庄老寨社区,2018年9月,她也来到新修建的大庄龙泉小学读书,在这里,道路是平的,路灯是亮的,家里还买了小汽车,住的房子宽敞明亮;生活也多彩起来:漂亮的校园,繁华的街道,医院离家也不远……
喜悦:搬出幸福感
2016年以前,在开远市的海拔最高、11.0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以彝族为主的470户、2044名老寨村委会群众,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有264户1202人。
这里,年平均气温11.88℃,年降水量840毫米。
这里,山高坡陡,信息闭塞,雨过水走,土地贫瘠。
这里,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属于“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深山区、石山区。
如何帮助老寨群众早日脱贫,成为摆在开远党委、政府面前重要且艰巨的政治任务。
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帮助部分困难群众从生活条件极度恶劣的地区搬出来,妥善解决居住、看病、上学等问题,统筹谋划安置区产业发展和民众就业创业,才能保障他们生活有改善、发展有前景,彻底挖掉“穷根”,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实现稳定脱贫。
从2016年开始,开远市连续三年对老寨村委会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将老寨群众从距乡政府27公里的大黑山顶搬迁至距集镇2公里的坝区生活,安置点民房建设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建设管理,同步建房313套,分二期先后实施了313户、1357人的搬迁工作任务。
挪出穷窝,山里人变“街上人”。2019年11月11日,记者来到老寨社区一期,老远就闻到了肉香,寻香而至,进到村民付正明家,看到他家正在忙着装修地板。
“把房子装修一下,准备给大儿子讨媳妇呢。”付正明说。他告诉记者,他家是老寨村委会建档立卡贫困户,以前全家靠种苦荞、种藠头为生,收入微薄。现在搬迁到老寨社区后,家里的劳动力优势就发挥出来了,可以就近在大庄、羊街打工,男工每天可得到工钱100多元,女工也有80元,现在还能攒点钱。付正明边笑着说边留记者在家吃饭。
在搬来老寨社区之前,王美琼很担心搬出老寨以后该如何生活。2016年底,抱着疑惑的心态,王美琼一家还是搬迁到了老寨社区,成为了“街上人”。
“搬下来太好了,上边天气太冷,还是土房,现在住砖房,老人孩子都喜欢这边了。”入住老寨社区两年多,王美琼发出了由衷的感慨。现在,王美琼也从心底认可了自己“大庄人”的身份,她笑嘻嘻地对记者说:“街上交通方便、孩子读书方便,买东西也方便。”
变身:村民变“产业工”
在开远高效现代农业园天华公司多头菊生产基地里,几十名女工在流水线上忙碌着。
“在家门口打工,还能照顾一家老小,一个月收入3000多元。以前住山里,一家人全靠种地勉强维持生活,搬迁下来,务工机会多,收入比以前翻了好几番呢。”在天华公司打工的易地扶贫搬迁户王珍农这样对记者说道。
老寨社区搬迁安置点建在离大庄集镇只有2公里的豹子洞坡片区,村民可就近在附近集镇务工。但一段时间以来,由于本地缺少劳务市场,很多群众的务工需求只能通过到邻乡集镇人流密集路口“站工”“等工”的方式满足。
为解决好群众就近务工难、出工不稳定、权益无保障、收入不持续等问题,在乡党委、政府关心下,2019年7月,老寨社区劳动就业服务站应运而生。
“通过劳动就业服务站,搭建起用工单位与村民外出务工的桥梁和平台,使我们老百姓从过去的“站工”,变成了现在在家里面就能够享受到招工的服务。”大庄乡党委书记杨少云这样说道。
目前,老寨社区劳动就业服务站配有1名专人负责日常管理,乡社会保障服务中心负责业务指导,村“两委”、村小组干部负责配合开展工作。服务站已完成对老寨社区劳动力的全面摸底和登记工作,并根据年龄、学历、掌握劳动技能、是否有外出务工经验等要素,分类分批组织群众外出务工。
“生来未得住华堂,政策移民远僻乡。谁说难离黄土地,安居集镇喜就业。小小就业服务站,点亮搬迁新希望。勤劳致富靠双手,永记党恩难忘怀。”社区群众王拾满心欢喜地编了一段快板。
精神:文明乡风渐进
以劳动换积分,再以积分兑换物品。2019年7月26日,一则“买东西不花钱”的消息很快在老寨社区居民之间传开了。原来,这是大庄乡“爱心超市”老寨社区服务点开张啦。
“村里开了个超市,只要遵纪守法、文明卫生、团结和睦,用积分就能兑换东西!”村民都这样说。
积分怎么赚?社区成立考评组,每月开展一次“模范户”评选:即“创业致富模范户”“产业能手模范户”“就业带头模范户”“自强发展模范户”“配合工作模范户”“政策明白模范户”“移风易俗模范户”“户容整洁模范户”“良好家风模范户”等。获得“模范户”可得到相应积分,一分积分计人民币1元,农户凭积分卡到“爱心超市”爱心区兑换领取等值物资。
为保障超市物资充沛,确保积分兑换模式形成常态,乡党委政府、驻村工作队员多方寻求支持,找到了破解之法——把挂钩扶贫单位和社会捐助物资等“捆”起来,“搬”进村里的“爱心超市”。
“爱心超市”只是老寨社区“扶贫扶志”,提升乡风文明一个缩影。村民搬迁入住以后,乡党委政府深入开展“自强、诚信、感恩”主题实践活动,并做好贫困群众思想发动、宣传教育和情感沟通工作,激发摆脱贫困内生动力。
在老寨社区,文明乡风正渐渐成为一股强大的力量,于润物细无声中铺展出一幅“村民富、村庄美、村风好”的乡土画卷。
幸福:迈入现代化
老寨村党总支目前有党组织5个,其中党总支1个,党支部4个,共有党员108名。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的“尖兵”作用,在老寨社区社区化管理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
“推进社区管理,必须从班子成员带头做起。”裴呢冲村民小组长张林这样说道。老寨社区成立后,各村党支部通过党员干部率先垂范,带头对社区进行集体义务清扫,得到广大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使得各项工作得到了顺利推进。按照“排长制”和“门前三包”责任制,各户负责自己门前的卫生和绿化,做到搬迁户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
同时,社区还建立卫生保洁收费制度,每人每年收费20元,用于聘请建档立卡贫困户担任保洁员。
另外,社区还引进城区先进物业管理经验,设立社区门禁系统,安装监控、聘请门卫,完成老寨二期配套公共设施建设,建成党员活动室、篮球场等,通过栽树见绿、覆土培绿、种菜增绿等行动,增加社区绿化覆盖,实现绿化美化整洁化。
老寨社区不断强化党建引领村民自治,通过实施社区化管理,革除了陈规陋习,让村民真正融入社区、融入乡镇。
裂变:产业兴未来美
今年以来,大庄乡分两次发放产业、就业补助10.39万元。目前老寨社区户均达2人以上外出务工,全村全年外出务工收入800多万元。
大庄乡党委书记杨少云说,鼓励外出务工,首先鼓励到北上广地区务工,然后就是有组织就近务工。另外,治本之策还是生产发展,增加群众收入。
由政府扶持发展蜜蜂养殖,每发展一窝蜜蜂养殖,给予200元蜂箱补助,群众只用出100元。利用少数示范带动多数的方式,目前已扶持21户农户养殖蜜蜂,共计102箱,年内计划再扶持900箱。通过第一批养殖示范的带动逐步推广覆盖,不断夯实老寨产业基础,增强搬迁安置点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
下一步,乡政府还计划引进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公司+农户(家庭农场)”的方式,结合“精准扶贫”的政策资源,扶持老寨二期搬迁安置点贫困群众发展生猪养殖产业;还将在社区推广肉牛养殖。建设老寨“四位一体”肉牛屠宰、加工一体化工厂项目及新寨小组养殖小区的建设,进一步促进山区群众将肉牛产业做大做强。截止目前,已帮助申请小额贷款48户108.5万元,预计新增肉牛养殖140头。
截至2019年10月末,大庄乡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5.5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00元。
从“输血型”向“造血型”过渡,从“温饱型”向“发展型”转变。进入新时代,开启新征程。贫穷和落后已成为过去,勤劳的老寨正用率先脱贫攻坚、率先发展振兴、率先致富奔小康的宣言,释放出建设幸福美丽新家园的新动能,全力以赴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
新闻热点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