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毛中华 文/图
“再过两天,我要到广东去打工了,来我们村的‘村史室’里转一转,这是我春节回来后第三次来看了。看到陈旧的老物件总有一种亲切感。”近日,笔者来到灵泉街道城干村委会上浑水塘村,38岁的村民何燕飞边参观村史室边说。
在上浑水塘村村史室里的墙壁上,张贴着“前言”“历史沿革”“发展综述”“习俗文化”“未来展望”和“浑水塘地名传说”6块图文并茂的展板,让人较为全面深入地了解上浑水塘村的“前世今生”。上浑水塘建村于清代晚期,已有100余年历史,由于地界上有水塘,外地迁移的彝族先民傍水而居,渐渐形成了如今拥有66户的村落。
据上浑水塘村村民小组长高建云介绍,该村以尼苏先民传统文化为根基,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仍然保留着自身的一些主要特色。村内年长的妇女多喜欢包头巾、穿绣有图案的领挂,一些人沿袭着纳鞋底、做绣花鞋的习惯。在祭祀、供奉、丧葬、婚嫁、节庆、小孩抓周等方面,老辈人尊崇传统、注重习俗。农历六月二十四,村民点燃篝火,欢庆“火把节”。村内仍流传着彝族民间传说,较著名的有《浑水塘地名传说》。少数村民还保存有三弦、锣鼓、唢呐、巴乌等民族乐器,在农闲和节庆时自娱自乐。男女村民喜跳“烟盒舞”,保留的传统舞蹈有《跳哥》《跳月》《打歌舞》等。
上浑水塘村村史馆虽然仅有70多平方米,但里面陈列的150余件物件都与该村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民族文化、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一架老式的风车、一个陈旧的网鱼兜、一盏锈迹斑斑的煤油灯、一件牛脖木铃铛、一盘浑圆的青石磨……一件件带着时间印迹的老物件,如同带着笔者走进了时光隧道,看到了上浑水塘村的历史、现实和美好的未来。
闲暇时间,村民们喜欢到村史室走一走、看一看。老一辈村民在这里追忆尘封的历史往事,青年一代从中了解先人的劳作与创造,找到家乡的气息和乡愁,增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新闻热点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