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于学康 通讯员 王如华
2018年6月,在全省范围内推荐评选产生“最美村官”和“最美基层干部”中,全州推荐出了8位“最美村官”和6位“最美基层干部”,其中开远市碑格乡副乡长(挂职)、水利保持管理站站长李付真被评为了全州“最美基层干部”。
不忘初心
51岁的李付真是土生土长的碑格乡人,从小就感受到了碑格乡人民群众对水的渴望,因此,从部队回来参加工作那天起,他就立志要改变家乡常年缺水的状况,让水成为群众幸福的源泉。
碑格乡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地质结构差,是水资源极为匮乏的高寒山区乡。2009年秋季,西南地区突发旱灾,本来水资源就匮乏的碑格乡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1.5万名群众和4000多头大牲畜的饮水难题摆在了乡党委面前。为找到更多的水源,李付真带着水管站的4名党员身背干粮、肩扛发电机进山寻找水源。山高坡陡,李付真和同行的党员没有退缩,寻水几个月,他们硬生生穿坏了几十双解放鞋,找到水源就想办法引水,在水源丰富、位置集中的地方建水库。
那段时间,李付真经常身穿迷彩服、头戴草帽、脚穿胶鞋、身上挂着一个水壶,出现在碑格乡的村村寨寨、田间地头。他壮实的个头、黑黝黝的皮肤,给群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创新模式
碑格乡人均耕地0.11公顷以上,这些地都是“望天收”,水成为了碑格乡贫困的根源。身为碑格乡党委委员、水管站站长的李付真,凭着多年来跋山涉水的经验,在旱灾还没有大面积肆虐之前,向乡党委、政府提出了自己的设想:滴水成川、布管引流。
碑格乡总面积229.6平方公里,山区面积占95%,已经发现的水源不能满足当地村民生产生活用水,没有发现的水源藏于深山。李付真带领大家在水源丰富、位置集中的地方建水库;在水源较少、布局分散的地方挖水池、修坝塘,池连库、塘连窖、水管连中间。这种引水的方式,李付真把它形象地叫做——“蜘蛛布网,长藤结瓜”。
找水、铺设水管……经过7个月的艰苦奋斗,找出14个水源点,解决了41个自然村、44个村民小组、15000多人的饮水难问题,碑格乡终于村村通水。为此,李付真2010年获得了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等部门授予的“全国防汛抗旱先进个人”荣誉。
以水致富
碑格乡在水资源匮乏的高寒山区率先破解干旱难题的经验和做法,被省水利厅总结为“碑格模式”,并成为全国学习的范例。但李付真还是有很多忧虑:不解决农田水利的问题,碑格永远是个贫困乡。如何让万亩旱地变良田?李付真又甩开膀子干了起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李付真的带领下,今天的碑格乡已建成水库、水厂、小坝塘等“五小水利”设施4153件,666公顷旱地变成可灌溉农田。李付真带头设计的“水源——水库——水厂——坝塘——水池——水窖——地边水龙头”供水模式实现了水资源联合调度。这一模式按山形和水的走势依次布设,可自流汇集、自流供水,成为全国各地水利部门借鉴的“样板”。2015年6月,碑格乡水管站被评为“全国水利系统先进集体”。
碑格乡白西龙村过去因为缺水,喝水都成问题,村民们根本不敢多养牲畜,地里也基本种不了烤烟等经济作物,一年下来没多少收入,生活过得十分艰辛。现在有水了,生活方便多了,家家用上了洗衣机和太阳能。通水后,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村民的收入是以前的好几倍。
践行使命
2016年,我市全面打响了脱贫攻坚战,为了打好打赢这场攻坚战,碑格乡计划引进一些龙头企业,带动村民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的现代农业。李付真向前来考察的企业老板承诺:“产业发展到哪里,水网就给你们铺设到哪里。”云南省曲靖博浩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远市壹佳益种植有限公司、开远尚德经贸有限公司等多家公司先后在碑格乡投资种植起了蔬菜、苹果、烤烟等。李付真认真履行承诺,共为这些龙头企业铺设管网434公里。“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有效地带动了农户增产增收。
山区“五小水利”改写了碑格乡贫困的历史,昔日贫瘠的土地如今涌出丰收的源泉,各族群众正迈步走在奔小康的道路。
新闻热点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