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周丽娟
几天前,记者随市作协会员到大庄乡采风,会员们刚走进老寨社区一期异地搬迁安置点红地片区,就遇见一个身背孩子的年轻女子。她说:“我家是从老寨搬迁下来的,搬下来好在呢。我在家里领孩子,丈夫回老寨采收藠头去了。”我们走进一户人家,见到一个中年妇女。她说,她叫杨妮在,今年45岁,从老寨搬下来后她就在大庄集镇附件打工,一天可以得到60块钱。交谈中,我们刚才见到的年轻女子走了进来。真巧,原来,她是杨妮在的女儿,也住在这个社区,离父母家不远。接着,杨妮在的父母又走进家来。杨妮在的母亲有点小病,杨妮在的父亲杨顺才陪她到大庄卫生院打针刚回来。
在事先没有任何约定的情况下,仅十来分钟的时间,杨顺才家四代人聚在了一起。市作协会员提议为这四世同堂的一家人照张照片,杨妮在及其女儿急忙进屋换上鲜艳的民族服装,一家人在自家门口高高兴兴地照了一张合影。
杨顺才家仅是老寨社区一期异地搬迁安置点150户人家中的一户。2016年,大庄乡实施老寨社区一期异地搬迁安置工作,分别在大庄乡豹子洞片区和红地片区建设搬迁安置房。两个片区相距不远,每个片区各有70多户人家,他们都是从大庄乡老寨村委会搬迁下来的,其中,建档立卡户80户,随迁户70户,现在,已经全部入住。
老寨村委会位于大黑山生态保护区中部,海拔2600米左右,是一个集高寒缺水、轮耕轮种、偏远闭塞、基础设施薄弱等因素为一体的高寒山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致使一方水土难以养活一方人。2013年,被确定为省级贫困村,全村共辖5个自然村,457户2055人。2015年末,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05户898人,贫困发生率43.6%。
十多年前,记者随市妇联到老寨采访“大地之爱·母亲水窖”建设情况时,通往老寨的道路还是泥土路,被拉煤的汽车碾压得坑坑洼洼的,老寨村民饮水一年中大多数时候靠人背马驮。由于经年烟熏,屋里大都黑黢黢的。这次采访,听市作协的一名会员说,1972年,当时的大庄公社为解决老寨生产队的贫困问题而实施过易地搬迁,那次易地搬迁的农户搬迁到了羊街公社红土大队,尽管那时候老寨还水电不通,但部分村民还是因为不习惯坝区的生活又陆续搬回去了。
现在,大庄乡在实施老寨社区一期异地搬迁安置工作中,牢牢把握“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的要求,一是已经组织了3次老寨社区用工专场招聘会,邀请企业参加,已经实现劳动力转移287人(含零工);二是按照“政府统筹安排、总支组织落实、支部示范带动、党员挂钩包干、群众门前‘三包’”的工作方法,推进老寨社区人居环境提升,革除社区居民酗酒、好吃懒做等陋习。三是整合资源培育新产业。引进山里红苹果种植示范基地,集中流转土地1360亩,新增就业岗位6个,季节性用工岗位60个。同时,推进旅游扶贫,配合旅游公司做好老寨小组、裴呢冲村小组的房屋收购和牛、羊、猪等资产收购工作。计划完成两个村小组9000多亩土地流转工作,仅这一项,预计户均每年可实现1.93万元的土地流转收入。2017年,开发就业岗位200个左右,在基础设施建设、林木栽种管护等方面安排就业,稳定农户收入。
一系列的“组合拳”,让搬迁户由衷表示:“搬下来好在呢”。
新闻热点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