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磊明 文/图
最近几天,开远养蚕人的心情跟连日阴着的天空形成鲜明的对比,高兴、激动,“晚上都兴奋得睡不着”。为什么?因为今年养的第三批蚕开始吐丝成茧,20来天的辛勤付出又将得到回报,农户数钱时脸上满是笑容的场景又将在各个收购点重现。
蚕农增收
乐白道街道办事处酒房村委会酒房村民小组的吴金华,今年34岁,全家6口人,他们夫妻俩,还有两位老人和两个小孩。他介绍说,在2007年以前,他们家经济十分困难,几乎每年都要向在城里工作的姐姐借钱来买化肥种玉米。“说是借钱,几乎还不起。”他说,2007年,他家种了5亩桑树,2008年开始养蚕。当年,他家养蚕收入就有600多元,“比种包谷划计”。
吴金华说,从2008年起,他们家一直养蚕到现在。2012年,他家养的一批蚕得病全部死了,2015年,由于开远宝泽茧丝绸公司没能及时支付秋蚕款,养蚕的积极性受到了打击,村里很多人家放弃养蚕,有的甚至连桑树都挖了改种其他。尽管如此,他也没有放弃养蚕的念头。
“养蚕的好处是投入少、见效快、收入高。最担心的就是没有人来收。”吴金华说。今年,他家第一批养了4张蚕,收入6339元;第二批养了两张蚕,收入4032元。第三批的3张蚕,现在已经吐丝结茧。
通过这几年种桑养蚕,吴金华再也没有向姐姐借过钱,并且家里还有了很大的变化。记者在吴金华家看到,现在他家盖起了蚕房、厨房、牛棚、猪圈,养了8头牛、3头猪、17只羊、20多只鸡和15箱蜜蜂。他家院里,摆放着拖拉机和旋耕机。
一波三折
2007年,我市把蚕桑产业作为新兴产业来培植,开始探索性地种桑养蚕,当年从浙江桐乡引进优质嫁接桑苗,示范种植0.08万亩。8月,云南宝泽实业有限公司在我市投入注册资金100万元,成立了开远宝泽茧丝绸实业有限公司,建立“龙头+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在山区、半山区发展蚕桑产业。形成了政府引导,“公司+基地+农户”“供、产、销”一条龙生产和管理的桑蚕发展体系。
然而,我市的桑蚕产业发展从一开始就面临困难。从2008年起,我市遭遇了连续5年的干旱。桑树种植因为干旱天气成活率不高,影响了桑蚕产业发展。
为了扶持发展桑蚕产业,我市加大了扶持力度:一是从2009年开始至2011年,市级财政每年安排100万元蚕桑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扶持蚕桑产业发展。具体扶持政策为:对于按照统一规划发展优质蚕桑种植的农户,市级财政给予补助桑树种苗费的80%;对农户发展桑蚕产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农业贷款,由市扶贫办优先安排小额信贷指标;对各个乡镇(街道)建设蚕桑示范基地、示范村和示范户给予相应的资金扶持。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对连片种植蚕桑100亩以上的基地,逐年推广管网节水和小水池、小水窖建设。农户按照统一规划在蚕桑基地内建设小水窖(容积
在自然灾害面前,我市的桑蚕产业仍然得到了明显的发展。2008至2011年4年间,全市发放桑苗1686万株,桑园面积达1.4万亩,其中:2007年种植0.08万亩,2008年种植0.47万亩,2009种植0.59万亩,2010年种植0.27万亩。种桑农户从2007年的157户增到2010年的2658户。同期,全市养蚕户发展到366户,共发蚕种3293.5张,其中:2008年139张;2009年400张;2010年1180张;2011年1574张。2008年至2012年的5年间,我市的桑农收入分别为8.5万元、31万元、113万元、203万元、350万元,呈现出跨越式发展的良好势头。
我市桑园面积位居全州第一,产量位居全州第一。为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蚕桑产业,我市将发展蚕桑产业列入了“十二五”规划。我市桑蚕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是:到2015年,全市蚕桑面积达到5万亩,年发放蚕种16万张,优质鲜茧产量6000吨,自产生丝800吨,农业产值1.25亿元,工业产值1.5亿元,将开远建设成为云南省优质原料茧和高品位生丝出口基地。
正当我市桑蚕产业取得初步成效的时候,不可预知的困难再次影响了桑蚕产业发展。2015年,受市场影响,当年的鲜茧均价为每公斤36元,比上年减少了3.9元,蚕桑产业比较效益下行。而开远宝泽茧丝绸公司因发展其他产业,也出现了资金紧张的情况。这些因素造成了农户发展蚕桑产业的愿望不强,老养蚕户中出现了个别的弃养毁桑现象,极大地伤害了刚刚发展起来的桑蚕产业。
柳暗花明
正当我市桑蚕产业发展面临极大困难之时,市农业局等部门积极行动,从蒙自草坝找来已经在蒙自发展了20多年的重庆人何世海,收购蚕茧。
何世海一家多年在草坝收购蚕茧,加工丝绵。他2016年开始到开远收购蚕茧,并于
该公司现有蚕桑专业技术人员7人,主要面向我市种桑养蚕户,为种桑养蚕户免费提供桑树种植、桑园管理、桑园病虫害防治、养蚕技术辅导等。该公司在蚕茧收购上实行现金收购。在养蚕方式上打破传统,在原来每年只能养4批蚕的基础上,增加到养8批蚕,保证了养蚕户增产增收。
该公司进驻开远后,其技术人员每天都到养蚕农户家中手把手地开展蚕室卫生消毒、通风除湿、蚕病预防、饲养方法等技术指导,使危害最大的蚕脓病、僵蚕病等常见病得到了有效控制,大大提高了蚕茧产出比例,增加了蚕农收入。
乐白道街道办事处阿得邑村委会清塘子村民小组普白荣说,他家2007年栽了3亩桑树开始养蚕。多年来,由于饲养技术差,发生蚕脓病的情况很严重,蚕死得多,收入低,每年也就收入2000多元。飞耀公司技术员上门指导后,情况就大不一样了。2016年,他家养了4批12张蚕,基本上没有发生蚕脓病,收入2万多元。2017年第1批蚕,他家养了3张蚕9万条,发生蚕脓病的只有3条蚕,而过去几乎都要有上万条蚕发生蚕脓病。这批蚕,他家收入6307元。第二批,他家还是养了3张蚕9万条蚕,收入6431元。
雨那孔村民小组的黄付生,是2016年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他说,他家种了8亩多桑树,2013年开始养蚕,当年收入2000多元,2014年养蚕收入七八千元,2016年养了4批蚕,收入1万多元。2017年第一批养了2张蚕6万条,蚕茧卖得3663元。他说:“如果不养蚕,日子好不起来。栽藠头、洋芋,养猪等的收入,只够吃,所以(他家)穷。”他说,现在养蚕有奔头了。他计划今年底再发展种植5亩桑树,明年扩大养蚕规模。
据统计,今年我市养蚕户前两批蚕共实现收入217300余元。今年全年计划发放蚕种800余张,预计全市桑蚕收入可突破100万元,户均增收15873元。截至目前,全市今年计划新增加桑树种植面积1000亩。
前景光明
资料显示,我国是世界最大的丝绸产品生产国和出口国,占有70%以上的国际市场份额。近年来,由于沿海发达地区的土地资源减少和劳动力价格不断上扬,南方桑蚕主产区出现了产量萎缩趋势,植桑养蚕的传统格局正在被打破。
桑蚕生产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桑、蚕一身都是宝,所有物质都具有广泛用途。桑树是阔叶乔木,还可作为生态建设和美化树栽种,果实桑椹既可作为水果,又可加工食品饮料,桑叶可加工保健茶。蚕的所有东西(含排泄物)都可以通过精深加工成为保健食品和药品,属市场稀缺资源。主产品生丝与丝制品在国际市场上一直供不应求,出口额逐年增长,价格不断攀升。桑蚕生产具有生长周期短、投入少、市场风险小的特点,效益十分可观。
市政协委员唐彬说,我市种桑养蚕的发展前景可观,一是可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帮助“精准脱贫”。“家有5亩桑,脱贫致富奔小康;年养10张蚕,5年盖座小洋房。”栽桑养蚕在贫困地区与其它农作物种植和牲畜养殖相比,有较强的比较优势,成为种植区群众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二是可以退耕还林,绿化荒山,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广大的山区、半山区、缓坡地带均适合种桑养蚕。种桑不与粮争田,不与烤烟等经济作物争地。桑树一年种植30年受益,具有成本相对较低、收益周期长、绿色生态、产业链长、带动面广等特点,是典型的“前人栽桑后人乘凉”树。三是蚕桑产业链长,可以进行深加工,提升其经济价值。茧丝绸产业涉及种养、加工、科研、服务、市场流通和综合利用,带动面广,产业链长,桑树的叶、杆和蚕的肉、蛾、粪等都有开发利用价值,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栽桑养蚕是山区、半山区最好的产业之一,是推动我市经济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理想产业。
羊街乡杨柳村委会长林村民小组的赵洪伟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今年45岁,全家有5口人,其中一个孩子在开二中读初中。他家通过种两亩桑树养蚕,2016年脱贫。今年第一批蚕茧,他家就收入4274元。
乐白道街道办事处新寨村委会高寨村民小组副组长李存芬说,他们村民小组今年有16户计划养蚕,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5户。她说:“希望市里能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将蚕桑产业纳入扶贫支持项目。”
新闻热点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