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社会万象 > 正文

深山里的“蒲公英” ——记乐白道中心校椅子凹小学教师杨文作

文章来源:开远市讯
字体:
发布时间:2017-09-11 13:32:35


 图为杨文作老师在他挖的水窖前

 ●记者 马文卫 文/图

  一豆青灯,一群顽童,一颗赤子之心。杨文作老师在椅子凹小学,一呆就是40年。他就像一株朴实的蒲公英,把文化的种子、爱的种子传遍大山。

  1987年,22岁的杨文作老师背着行李,来到乐白道街道办事处田心村委会山区的苗族寨子椅子凹小学执教。

  当时,椅子凹全村都是茅草房,学校的教室是由十几根砖柱支撑着的两面无墙的两间破瓦房,教师宿舍的门在风中摇晃,条件非常艰苦。不仅如此,经过调查,他发现该村全是苗族,多数村民不让女孩上学。

  这一切,并未动摇杨老师到山区传播知识的决心。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杨老师逐户家访,做通家长的思想工作,把全部适龄女孩找到学校来上课。为了不让贫困的学生辍学,杨老师从每月45元的微薄工资中挤出一部分来买笔和作业本无偿送给学生。每当开学有学生交不起科书费时,杨老师就变卖家里的大米来供读学生,如遇孤儿,则帮其缴纳一切费用。有时,杨老师自己家都揭不开锅了,他就带领学生到大山里面去捡松香、干松果、野生菌等背到十几里外的城里变卖,用换来的钱资助困难的学生。“以菌助学”不失为杨老师的创举。每当说起这段经历,杨老师很自豪。经过他的努力,一个个失学儿童回到了课堂。

  椅子凹小学自建校以来,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处于“一师一校”的状态,教学任务特别繁重。有段时间,杨文作一个人白天要上三个班的课(属于三级复式,三个不同的年级一起上课),晚上还有一个扫盲班,全部学生有一百多人。每个星期他都是星期一上午到学校,到星期六的下午才能离校赶回家。由于他忙于教学而疏于顾家,大儿子因病夭折,二儿子因病致残。他对教育事业问心无愧,却对妻子和孩子充满了深深的愧疚。尽管如此,他为了山区教育的发展,带着悲痛又继续投入到工作中。

  为了改善办学条件,他四处奔跑,向上级反映,终于把椅子凹小学校舍建了起来。能让学生们坐在明亮的教室里上课,他心里乐开了花。在课余时,他又带领学生挖平了约600多平方米的一个篮球场,解决了学校没有球场的难题。依靠一把锄头、一对竹篮,杨老师在课余时带领学生挖了一口容量为8立方米的小型水窖,解决了师生饮水难的问题。30多年来,学校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毕业的学生成批走出了大山,40多户的小村子走出30多个大中专生,全村40岁以下的村民都是他的学生。

  杨老师认识到山区文化教育要翻身,经济必须翻身。他用自身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为村干部和村民讲授科学种植和养殖技术,帮村民引进优良品种,教他们施肥、打药、培植果木,使农民群众增产、增收。村民们富起来了,盖起了一幢幢漂亮的砖瓦房。

  “杨老师不光给我们送来了文化,也给我们送来了科技知识和富裕,椅子凹村民永远感激他。”村小组长杨文光说。

首页推荐
24小时热门资讯
24小时论坛热帖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