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明
于2011年5月1日起施行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已经施行快7年了。《道路交通安全法》明文规定:“机动车行经人行横道时,应当减速行驶;遇行人正在通过人行横道,应当停车让行。机动车行经没有交通信号的道路时,遇行人横过道路,应当避让。”
人行横道又被称为“斑马线”。机动车礼让行人,看起来是很小的事,却是驾驶文明的体现,往往能体现一个城市的文明水平。笔者第一次看到机动车减速行驶,甚至停车礼让行人,是2016年在珠海。当时,我们看完大海准备穿过滨海大道去停车场乘车。过往的车辆看到我们要过斑马线,就减速行驶,来到斑马线前,停车让我们先行。因为是第一次遇上这样的事情,我们心里十分感激,这也成了我们上车后热议的话题。第二次遇上这样的情况,是2017年带孩子去思茅参加全省中小学生围棋赛。看到该市的机动车在行人过斑马线时会减速,甚至停车礼让行人。还看到该市城区主要道路的斑马线处都有交通志愿者协助执勤,纠正机动车不礼让行人的行为;该市广场上有一个电子屏幕,滚动播放着不主动减速行驶、礼让行人过斑马线被处罚的机动车号和驾驶人姓名。这也让我们眼界大开,十分感慨。
而我们开远呢?情况则不尽如人意。一方面,一些机动车抢行斑马线,让过往行人忐忑不安;另一方面,虽然法规明确规定,但是没有人去管理,或者说管理的力度小,令法规形同虚设。
笔者多次在没有设置交通信号的道路上看到,有的机动车行经人行横道遇行人正在通过人行横道时,不仅不按照规定减速行驶,停车让行;反而提速从行人前面超头行驶。个别驾驶员甚至会用鸣笛和车速逼迫行人主动为其让道。
笔者以为,“礼让行人”不仅是一种交通规则,而且是司机与行人之间的一种社会互动关系,是社会文明的一面镜子。一条斑马线,亦是一条“道德线”,在倡导以人为本的今天,“行人优先”体现着一种人文关怀、一种社会公德。斑马线是引导行人安全过马路的“生命线”,机动车应主动礼让行人。同样,行人也应文明过马路,不抢红灯,尽量不给司机们带来麻烦。只有大家共同礼让斑马线,文明过马路,才能营造安全的出行环境,才能实现文明交通。
看一个城市是否文明,交通是一个窗口,而斑马线就是交通文明最直观的反映。让“礼让斑马线”成为文明风景线,需要政府职能部门护航。文明需要提倡,规则需要警戒。我们必须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即强化宣传与从严执法并举。一方面,需要采取在十字路口、红绿灯口设置文明引导员,积极向行人和车辆宣传正确的通行方式;另一方面,也需加大对不礼让斑马线交通违法行为的打击和曝光力度,从而实现教育与约束双结合,让人们对斑马线知礼且知畏。
只有这样,才能让礼让斑马线成为一道文明驾驶的风景线。
新闻热点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