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佳佳/文 光影/图
大黑山,听到这个充满野性的名字,就想起朴实粗犷的彝家小伙子。它距开远市区40公里,海拔2700米。
我第一次走进它是在7月的一天,在朋友的邀约下一同驱车前往。当汽车顺着蜿蜒曲折的公路往上行驶时,气温逐渐凉爽起来,空气也随之湿润清新。到半山腰时,俯瞰大屯海、三角海和大庄水库,水面在太阳的照耀下波光粼粼,似天神遗落凡间的三面银镜。到了山顶,汽车霎时被浓雾笼罩,像一头撞进了棉花糖里。大伙不禁心悸起来:前方会是什么样,还能前行吗?越过坡顶,到达坡底时,天空豁然开朗,蓝天白云下,映入眼帘的是一个青色的世界,漫无边际的青草地上,一座座秀美的小山峰连绵起伏。近看,山峰是灰褐色的石头堆叠而成,准确说应该叫石峰。但是,从石头缝里顽强生长出来的黄杨木却赋予了石峰生命和灵性。满山遍野的蕨类植物和一座座石峰让人猜想,远古的这里,会是一片汪洋大海或是恐龙栖息的地方吗?
阳光照耀,蓝天映衬,草地上山花烂漫,一朵朵,一簇簇,这些久藏于曾经人迹罕至的大山中的花儿,如今尽情向游人展示绚彩和妩媚,红、黄、蓝、紫……这自然的色彩是画家调色板上也难以调兑出来的。鸟儿在天空自由飞翔,清脆的叫声在旷野中回荡,空气中飘来了熟悉的味道,撩动了童年的记忆。闻香而去,发现了匍匐于青草间的一丛丛野草莓(白泡),顿时,人群中发出了惊喜的叫声……
大自然独特的气候赐予了大黑山植物多样性。青青的山坡上,羊群像天上飘落的云彩,一点点、一团团,悠闲地吃着青草。牧羊人半躺在草坡上,沐浴着阳光,抽着旱烟,时而瞅瞅羊群,时而起身发出“啊……窝……啊……窝……”的吆喝声,唤回一些只顾低头吃草而快要离群的羊儿。那吆喝声音调高低起伏,音域宽广,像在唱山歌。我们不由自主地跟着牧羊人“啊窝、啊窝”地喊起来!几位热情的牧羊人用夹杂着浓重的民族语言的汉话向我们打招呼,质朴的话语、简朴的装束以及黝黑的面庞告诉我们,他们长年相伴于大黑山和羊群。经过简短的交流,一位姓杨的大爹热情主动地为我们做向导。
在向导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高耸险峻的“石门”下。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两座石峰中劈开了一条约三米宽的缝隙,在最高处垒起了一道“石门”,不过要攀爬上“石门”对我们来说是勇气和体质的考验。既然来了,就不要退缩!大伙相互鼓劲,用近似攀岩的动作爬上“石门”,进入到了石围墙的核心区。青褐色的石头垒成了一道道巨大的石墙,层层叠叠,迂回延绵,置身其中,似走进迷宫,脑中闪现出金戈铁马、刀光剑影、马嘶人叫的古战场,思绪又一次穿越时空。侏罗纪、冰川纪、古战场、雾景……一路走来,这座山中美丽、险奇的景象不禁让人瞬间产生空灵、奇妙的幻想。
穿越时空回来的目光远眺到了依偎在大黑山怀抱里的一个个宁静的小村庄,这里祖辈生活着勤劳朴实的彝族人民。在青草满山的季节,男人们每天都赶着牛羊去放牧,晨出暮归,风雨无阻;女人们则忙着在地里播种、打理、收获。这里的老百姓有着大黑山一样坚毅、朴实、吃苦耐劳的品质,辛勤的劳动不断改变着他们贫困的面貌。随着开远市政府对大黑山的旅游开发,相信村民的生活将会越来越幸福。
愉快的时光总是过得飞快,告别了热情善良的牧羊人,看着羊群腆着吃饱的大肚儿蹒跚着走在回家的小路上,天空中回荡着的“啊……窝……啊……窝……”声渐行渐远。
返程的路上,突然感到,我对大黑山一见钟情了,对它眷恋和爱慕的情愫在心中一次次涌动。
新闻热点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