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爱心 > 正能量 > 正文

何学忠:平凡之路动人心

文章来源:开远市讯
字体:
发布时间:2019-06-14 16:28:48


●记者 马文卫 佘菊 董懿锌 文/图

  五级残疾军人何学忠,一生坎坷,始终乐观豁达;清贫度日,悉心抚养烈士遗孤。多年来,他坚强地生活和工作,锤炼出钢铁般的意志,成为退伍军人的好榜样。

  英勇从军路

  1976年3月,何学忠响应国家号召,参军到昆明安宁炮兵某部,后奉命调入兰州。因吃苦耐劳、热情助人、表现优良,得到部队官兵的一致赞扬。1977年,在山区执行任务时,何学忠身负重伤,几乎丧命,右腿也被迫截肢。住院期间,何学忠想过轻生,在阅读了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后,他被主人翁保尔·柯察金的事迹深深感动,发誓要做像保尔一样的钢铁战士。这年底,何学忠被授予三等功。出院回部队后,因行动不便,部队照顾他,让他担任炊事员,但他身残志坚,总是抢着最累最苦的活干。

  风雨放映路

  1981年,何学忠光荣退伍回到中和营镇,本来他可以得到一份更好的工作,但几次把机会让给了别人,最后被安排到中和营电影队工作。他说:“国家还不富裕,不能给组织添麻烦,有些人比我困难,更需要工作。”虽然在电影队干的是临时工,但何学忠对工作很负责,他和其他三名同事不畏艰辛,跋山涉水,走村入寨,为村民们送去了电影和欢乐,也为他以后自己谋生打下了基础。

  1984年,何学忠自己购买了一台电影放映机走村入寨放电影,他跑遍中和营镇的每个村寨和碑格乡的部分村子。工作虽然艰苦,但是何学忠很喜欢。记得有一次,他下乡放电影时遭遇暴雨,只得肩扛放映机和自行车走路回来,风吹雨冷,道路泥泞,当天凌晨四点多才回到中和营家中。放电影虽然艰苦,但当看到村民们看到电影时露出的幸福笑容,他就觉得吃的苦都值了。

  何学忠放电影还有个原则,10岁以下的小孩和60岁以上的老人来看电影,他都不收钱。提起他,中和营的很多老人竖起大拇指。他还曾经带领家人到边境慰问参战部队,免费为部队放映电影,受到部队官兵的热烈欢迎。

  牵手人生路

  张女士是和何学忠一起参军入伍的李姓战友的遗孀,战友在1979年边境作战中光荣牺牲,被认定为烈士。当时,张女士已身怀烈士的后代,并于同年生下一个儿子。为了继承先烈遗志,张女士为孩子取名叫李保卫。1984年,何学忠与张女士在工作中认识后,组建了家庭。

  从此后,何学忠用爱和双肩担负起家庭的重担,他不但担负起照顾张女士母子的责任,还承担起对李姓战友父亲的赡养义务,并为他养老送终。何学忠把李保卫当成自己的亲生儿子抚养,父子关系融洽。当有人建议把儿子名字改过来跟他姓时,何学忠说,李保卫是革命军人的后代,一定要让他永远牢记自己的亲生父亲是为保卫国家而牺牲的。后来,何学忠和妻子张女士又有了小儿子,何学忠对两个儿子一视同仁,一家人非常和睦。

  两代军人路

  何学忠及儿子李保卫的亲生父亲为保卫祖国做出了贡献和牺牲,孩子长大后,他鼓励两个儿子参军,为保卫祖国贡献力量。1996年,他把大儿子李保卫送到部队参军,2013年,又把小儿子送去参军。两个儿子在部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大儿子退伍后分到红磷公司工作,二儿子则回乡创业做起了生意。何学忠说:“要感谢部队大家庭,把两个儿子都锻炼成才。”

  1997年,因电影放映不景气,何学忠到乡政府食堂工作,2006年又到门卫室工作至今。现在何学忠年过花甲仍在坚持工作。当记者问他有什么要求时,何学忠说:“国家按时给我发放抚恤金,每隔三年还帮我换假肢,是党和政府的关心,才使我走到今天,我已经很幸运了。两个儿子也很成器,很孝顺,自己一生很满足了。我最大的愿望就是祝祖国的明天更加美好。”









首页推荐
24小时热门资讯
24小时论坛热帖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