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开远新闻 > 正文

开远有个“桥博苑”

文章来源:开远市讯
字体:
发布时间:2019-01-04 17:10:04

  ●通讯员 朱 忠

  如果要在前后不过4000米的江段,在面积不到4平方公里的地域内,看到数量如此之多、密度如此之大、样式如此之繁、气势如此之雄、历史文化如此之厚重的桥梁群,还非开远北郊的南盘江河谷莫属。这里简直就是一个跨越百年的中国近现代桥梁博览苑。

  开远自古是滇东下滇南、云省出两广的必经之路,其北侧的南盘江却是一道绕不过、难逾越的天堑。直到清朝后期,两岸的交往依然是靠小船摆渡来维系。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由云南钱王,弥勒虹溪人王炽牵头,由广东会馆出资,在“广开大道”必经地,位于南盘江边的石岩头建成一座长80米,宽5米,可通行人马帮的铁链桥。这座由数根铁链组成、上铺木板,取名“广辉”的铁链桥,后遭土匪焚毁。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为适应国内抗战及亚洲战场的形势需要,国府交通部拨专款在铁链桥原址新建跨度63.4米、载重十吨的柔性钢索公路吊桥,该桥1949年11月毁于战事,1950年修复。据很多老人回忆,当年汽车过桥的时候,除了驾驶员外,其他乘员都得下来步行通过。

  铁链桥虽然相对简便、投资小,在选址上却极为挑剔,尤其是如何将粗大的铁环链接,又如何牵引到江的对岸,在很多现代人心中一直是个谜。抗战期间,由于柔性钢索、卷扬机等新材料、新设备的引进,云南铁索桥的建设速度不仅在中国,就是在世界也小有名气。但铁索桥在负荷量、坚固性、耐久性以及维护的简便性等方面,还是远比不上传统的石拱桥。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在铁索桥下游不远的地方,在与南盘江交汇的泸江上,建起了一座全长67.8米,孔径10×5米,桥面宽5米,桥高11米,能承载重18吨、拖挂80吨的石拱桥。有人认为,这座桥之所以被命名为阿迷桥,除开远过去叫阿迷州外,还有一个缘由:当时南盘江是弥勒和开远的地理分界,北岸的楷甸一带1954年之前一直属弥勒。

  1961年9月,在铁索桥下游大约两公里的地方,在存旧和田房两村之间的南盘江上,一座主孔跨径为112.5米,全长171.2米,高30米,桥面净宽8.6米的空腹石拱桥又建成了。这座能承载重18吨、拖挂80吨、名叫长虹桥的石拱桥一诞生,就在世界桥梁史上确立了空前绝后的地位。长虹桥作为当时中国石拱桥的最高水平和最新代表,被中国现代桥梁先驱茅以升先生写进《中国的石拱桥》,并长期收录于初中语文课本。

  动工于1960年5月的长虹桥,不仅在设计上接受了诸多的挑战,在地质勘探和建筑过程中,建设者们也接受了各种形式的极端“刁难”。由于缺乏起码的吊装设备,整座大桥所需石料,几乎全部是按照二人能够肩扛的规格来分解打制。受材料及技术条件的限制,当时整个建造过程完全是人工操作,长100多米、高30多米的拱架完全由木材搭建。在“高山低头,河水让路”的革命英雄主义鼓舞下,为“迎战”滔滔大江,建筑工人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据当年的《云南日报》报道,在桥拱的支砌过程中,建桥工地曾发生了拱架垮塌事故,那次特大事故共让13人付出生命,至少28人严重受伤。

  长虹桥和新改的公路像一根弦,系在一张满弓两端,大大缩短了路程。1988年,小龙潭电厂要引进一台重250吨的大型设备,出于安全考量,相关部门检测和加固了沿线的所有桥涵,这在中国公路运输中极为罕见,滇南更是亘古未有。就如何通过长虹桥的问题,相关部门却极度犯难、举棋不定。最后在请教设计师后,这个庞然大物得以顺利通过。

  由于锁钥南滇、联通两广,时至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长虹桥一直有部队武装警卫。那13名牺牲的建设者,就安葬在长虹桥畔的山坡上,他们是大桥永远的陪伴人和守望者。

  1993年,昆河公路二级路段上能承载重20吨、拖挂100吨的泸江桥,在紧靠阿迷桥的泸江上建成,1995年,既有相同承载能力、跨度更大的南盘江大桥,又在铁索桥和长虹桥之间的江面上相继亮相。那时候,南来北往的人们最强烈、最深刻的感觉就是一个字——“快”。除此之外,很少有人会打探这两座桥的名字,更极少有人会关心它们的各种技术参数。

  锁蒙高速身处中国“五纵七横”公路交通网络,是国道主干线(GZ40)二连浩特——河口公路红河境内的一段。2013年10月9日,随着锁蒙高速通车典礼的炮响,全长857米、桥面宽27.3米、桥墩高98米、桥面上塔高29米、主桥由180米主跨和两个108米边跨组成的南盘江特大桥也正式投入使用。

  南盘江特大桥的桥塔和斜拉索设置在中央分隔带内,全桥共采用9对斜拉索,按双向4车道高速公路标准设置,设计速度100公里/小时。这座桥施工难度大,技术含量高,先后攻克了大直径超长桩成孔及钢筋安装、大截面高墩钢筋安装、大体积砼水化热控制等技术难题,建造时间共耗时4年。锁蒙高速上这一重要控制性工程的横空出世,还填补了云南矮塔斜拉桥的空白。

  如今的阿迷桥和长虹桥,虽然不再车水马龙,却依然在发挥余热,且属于应急状态的备用桥。大约十年前,笔者突然发现每次路过都会引颈回眸的铁索桥不见了,连孤零零的桥台也快要被灌木丛遮掩。据说是被盗了,每次提起,总会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自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至今不过120年,开远北郊的南盘江河谷就进驻了构造越来越新、制式越来越大、技术越来越先进的众多桥梁,这里集中见证了红河——云南——中国的桥梁发展历史,用“桥博苑”冠之以名,当之无愧。

  随着弥蒙高铁的破土动工,又一座横跨南盘江的特大铁路桥开始在母腹中躁动,从规划的路线看,开远北郊的南盘江河谷依然是她的必经之地。届时,这座中国桥梁家族的新成员,又将成为开远桥博苑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首页推荐
24小时热门资讯
24小时论坛热帖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