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小婷
我是一名中师生,毕业20多年后的今天,当我细细回首往事,我由衷感慨:读中师,是我无悔的选择。
大约从1983年开始,为了缓解农村中小学师资严重不足的压力,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从初中毕业生中招收优秀学生就读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后到城乡小学任教的招生政策,这一政策执行至1999年。中等师范学校是顺应时代而产生的,注定了是一段与众不同的经历,我们这一代人,刚好就赶上了。
二十几年前的一个开学季,我背着简单的行囊,跟着父亲第一次走出大山,在父亲的一路打听下,终于来到了目的地——红河州蒙自师范学校。
第一眼,我便爱上了这里。喜欢校门口那平缓如镜的南湖水和岸边那一行袅袅婆娑的垂柳;喜欢那间朝阳的宿舍,因为阳光总会最先眷顾这里;喜欢那木板铺成的教学楼,踩在楼板上,总会发出咯吱咯吱动听的音乐;喜欢教室窗外那株年岁不小的垂柳,课间时,我总喜欢看着她在风中的万种风情;喜欢食堂里丰富的菜肴,对于大山的孩子来说,这真是奢侈的享受。
军训场上,那一张张稚气未脱却又青春无限的脸上张扬着内心的快乐与幸福。几天以后,还是有几个娇弱的女生因想家和吃不了军训的苦而在夜里暗自哭泣,不过,第二天照样英姿飒爽地走上训练场。一个月的军训结束了,我们学会了《说句心里话》《我的老班长》,还学会了坚强与执着。
课堂上,喜欢历史老师的博古通今,喜欢文选老师的引经据典,喜欢美术老师的幽默洒脱,喜欢书法老师的和蔼可亲。不过,数理化却总让我一个头两个大!即便如此,都数理化的老师们却从未因此而责骂过我。从他们身上,我懂得了宽容,宽容每一个学生的不足。
运动场上,体育健儿们在奋力拼搏,为班级争光;没有上场的同学在拼命呐喊助威,为场上的同学递水抱衣。每年的冬季运动会都是空前绝后的热烈与激昂。我虽然从未上过场,却学会了团结、拼搏与奋进。
最喜欢乘坐敞篷的小马车去郊游,马儿不紧不慢地走着,车夫吧嗒吧嗒抽着旱烟,不时会和我们唠几句。一路上,骄阳蓝天,清风绿树,间或窜出满树红花满院果实……
最喜欢在周末时,一头扎进南湖公园,美其名曰看书复习,实际是疯玩疯闹。公园里最多的是树和桥,秋天自然少不了美轮美奂成团成簇的菊花。也就是在那里,我惊叹于菊花原来可以这么美,惊叹于“过桥米线”的源远流长……
最喜欢坐在石板小巷的小店里,喝一碗木瓜凉水,吃一碗凉米线,再来上几个烧豆腐烤洋芋,才知道求学的路上也可以这般惬意与美好!
最喜欢停电的夜晚,每一间教室里烛光摇曳,同学们看书、写字、画画……就算老师不来,教室里还是那么井然有序,直到下自习铃响,才知道,上晚自习原来也可以这么烂漫与温馨!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转眼就是20多年,南湖水依旧,岸边柳依然,却已觅不到我们曾经的母校。不过,我们早已把母校根植于我们的内心。
在中等师范学校应运而生的那十多年的时间里,全国有无数成绩优秀的初中毕业生,涌进了中等师范学校就读,然后犹如一粒粒蒲公英的种子,被洒在祖国或肥沃或贫瘠的土地上。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从毕业开始,就一直坚守在偏僻、荒凉的乡村中小学,成了中国当代教育最坚固的基石。
还记得那个在军训汇演中,教官一声令下,盘腿坐下时把裤子撕开了的女生吗?现在已是一所小学干练的校长了。还记得那个特立独行,只喜欢挥毫泼墨的男生吗?现在已是云南省小有名气的书法家了。还记得那个一和女生讲话就脸红的男生吗?现在已是某教育局副局长了……
现在的我们,白发已悄然爬上两鬓,岁月在脸上留痕,芳华已逝,青春不在。中师三年是我们这一代中师生弥足珍贵的经历与记忆,母校虽已消逝在时代潮流的滚滚红尘中,她的丰功伟绩却也是被时代见证了的。不管我们身在何方,我们都会思着、想着、忆着我们曾经的母校。
新闻热点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