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牛朝忠
因为赴朋友老马儿子的婚宴,记者去了趟蒙自市草坝镇。席间遇到的、认识的人几乎都是小龙潭人,他们交谈中提到的也几乎都是小龙潭以前的村名。朋友家原来是小龙潭人,因为支持小龙潭煤矿扩建,搬迁到草坝居住。
老马是小龙潭搬迁至草坝的第一代移民,他的儿子是在草坝出生、成长的,是第二代移民,而近些年出生的那些小孩已经是第三代移民了。老马搬迁到草坝时,还是个小伙子,因为工作需要,被安排在草坝镇政府工作。后来结婚成家,生儿育女。
居住在草坝的小龙潭人是因为支持小龙潭煤矿建设,从1978年开始,陆续搬迁到蒙自市草坝的。至1996年12月止,先后搬迁到草坝安置的移民达1176户、3531人。其中农民1099户、3189人;城镇居民77户、342人。最早搬迁的是小龙潭上大龙潭、下大龙潭等村。最后一次搬迁到草坝的是安桶寨、下寨等村,这次搬迁,是因为小龙潭矿务局布沼坝露天煤矿四期扩建,搬迁安置移民最多,共移民2789人。
搬迁移民全部被安置在设立于蒙自市草坝镇的“云南省小龙潭煤矿搬迁农场”,根据云南省人民政府有关文件规定,来自小龙潭的移民由云南省小龙潭煤矿和蒙自市双重领导。农场有耕地7088亩,下设5个办事处22个生产合作社。5个办事处分别为建设、前进、富民、马街、新沟,后来,办事处改为村委会,生产合作社改为村民小组。至2017年10月,“云南省小龙潭煤矿搬迁农场”撤销,全部搬迁移民划归蒙自市草坝镇管理,他们成了真正的草坝户籍人口。
但是,乡音难改,乡愁不忘。
草坝建设的安置自然村落,依旧按小龙潭时的自然村落建设,在小龙潭是一个村的,到草坝仍然在一个村,只是有的村庄名称变了。最早搬迁到草坝的小龙潭人,还是像在小龙潭一样参加生产劳动,邻里之间还是熟面孔,晚上串门、“款壳子”还是一样的乡音。随着搬迁的村庄越来越多,在草坝的小龙潭人也越来越多,自然而然地,搬迁的各村落之间形成了一个社交圈,小龙潭人之间的交往相对更多一些。
前几期的小龙潭移民搬迁,有一项政策,就是搬迁户每户按人口数可以安置一定比例的人口到厂矿工作,所以搬迁家庭几乎都有人在开远或小龙潭工作;小龙潭毕竟是草坝搬迁移民的故土,还有亲戚朋友在小龙潭,所以居住在草坝的小龙潭人,许多人都与开远、与小龙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来往也较多。有些搬迁家庭,在草坝只有老人居住,儿女都在开远城里安了家,为了带小孙孙,老人也被接到开远,有的就干脆把草坝的房子也卖了。
当然,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居住在草坝的小龙潭人,第二代、第三代都是土生土长的草坝人了,搬迁移民与当地人通婚,生产上有交流、有互助,生活中有来往,已经真正融入了当地。
原小龙潭捲槽寨搬迁到草坝后,仍叫捲槽寨,村庄规划整齐,街道整洁宽敞,村内绿树成荫。村民说,搬迁后的村庄比原来在小龙潭时好多了。搬迁后,村名没有改,村里的人还是原来小龙潭时的那些人,住上一久就习惯了。这个村卫生习惯好,邻里和睦,是蒙自市的文明村。
为了支援国家建设,背井离乡搬迁到草坝安家的小龙潭人,舍小家顾大家,做出了很大牺牲,他们的精神值得称赞。让我们记住这段历史,记住这群居住在草坝的小龙潭人。
新闻热点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