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开远 > 地理人文 > 正文

开远公交变奏曲

文章来源:开远市讯
字体:
发布时间:2018-12-18 14:41:47

 ●刘杏芬

  1980年出生的我,和改革开放一同成长,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如春雨一般,渗透在我成长的点点滴滴中。记忆中最深刻的是为我出行提供便利的开远公交。

  记得小时候,开远的公交是通道车,它分前后两节,共有三个车桥,中间一个连接转盘,外面用篷布连接,全车长14米,有些市民就叫它“两节班车”,开在路上就像庞然大物。那时好多地方还是土路,市民也没有夜生活,公交车晚上六七点钟就收班了,乘车难让市民怨声载道。

  记得一天早上,我被母亲带到单位里去玩。公交站台上挤满了人,大家有的打瞌睡,有的看报纸,有的伸长了脖子翘首以盼,生怕错过提前发现车辆进站的机会。就在这时一辆通道车拖着疲惫的步伐进站了,霎那间,站台上的人们躁动起来,看报纸的一把把报纸收起来,打瞌睡的人也在这声响里抬起脚步,一起加入到挤车的大潮中去。人们一边看着车子,估摸着车速和大概停靠的位置,争取抢先挤到车门口,一边互相推掇搡着。抢到好位置的誓死捍卫着现有的战果,后面的人就拼命往前挤,能够往前一步都是胜利。车子靠站了,大家蜂拥而上,直到车子再也上不了人了。还有很多人上不去,大家眼巴巴地看着那辆“两节班车”离去,就像饥饿的人看着别人拿到了面包。车子开走了,拉着一车的希望奔赴各个工作岗位。当然,我母亲和我不可能在这样的“战役”中获胜的。可幸运的是接着又来了一辆通道车,我们站台上剩下的人一个不落的都上了车,开远六月的朝阳照在每个人的脸上,幸福地散发着金光。

  初中开始,我每天坐公交上学。因为家住得比较远,每天历时1个多小时。这个时候开远的公交已经有了比以前更大的运力,车上的人们还是比较照顾我们这些小个子的学生,虽说不至于给我让座,也会把好站的位置留给我。记得以前最喜欢站在司机的后面看他开车,虽然现在想想比较幼稚,可是那的确是枯燥冗长的旅途中唯一能够吸引我的地方。那时总是盼着公交车能够更新换代,可以带着我快一点到学校,不要老是抛锚。

  到了大学,开远的公交经过几年的换代,好多也都换成了动力好、不大会抛锚的柴油车了。车子跑得快了,路上的时间节约了,车子的故障也少了,我们这些经常坐公交的自然也喜笑颜开了。

  可是,开远公交的发展就像改革开放的脚步一样,并未就此停止。

  开远的夏天高温、闷热,炙热的阳光充斥着整个夏季。每次出门坐车都像是洗桑拿,衣服是干了湿,湿了又干,回到家就结成了盐花。座椅如果长时间被太阳晒着,就会滚烫滚烫的,就算看到了座位,也不敢坐下去,因此阴凉面的座位总是人满为患,而被太阳晒的座位却无人问津。车上要是人少那还过得去,要是遇到高峰期,车子里又闷又热,实在是对体能和忍耐力的极大考验。那时我的心里就有了另一种想法一一我们老百姓什么时候能坐上空调车呢?没过多久,仿佛是听到了民意,开远公交在我的大学时代已经出现了空调车,那个时候虽然票价有点贵,但是偶尔坐一回,看着外面的烈日,感觉着阵阵凉意,比吃十块冰砖还要过瘾!

  转眼大学毕业了,在国外生活了十几年,回到开远,发现开远的公交真是让我刮目相看了,整洁的车况、强劲的动力、舒适的乘坐感觉,还有专门为残疾人设计的车辆和座椅,一切的一切无不透露出一种以人为本的理念,真是让我感到欣慰。从最早的“庞然大物”,到更新换代的车辆,再到空调车的出现,最后是漂亮的大巴。

  改革开放给全社会带来了前进的动力,使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这种变化日新月异,不胜枚举,而发生在公交车上的变化,使我对改革开放的成果有了切身的体会,对改革开放的未来也充满了希望。

首页推荐
24小时热门资讯
24小时论坛热帖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