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怀志
云窝寺,又称响水庙,位于开远城东70公里的中和营响水村委会旁,是开远十景之一“云窝映雪”,又自成“云窝八景”。
云窝寺背靠去天坡,坡脚有一深不可测的洞府,可容百余人,当地人称为老黑洞。老黑洞自古以“万石悬空,峻峭高下,恍如石篆,水从中出”描述的壮丽景观受人青睐,名声远播。雍正五年(1727),阿迷(开远)知州毛振翧到东山彝区视察,被奇洞景观所陶醉,“来游斯土,玩赏不怠,吟诗题赋”(《云窝寺修建大雄宝殿源流功德碑序》)之余,书题“水府云窝”阳刻于悬壁。从此,老黑洞有了一个典雅别致的名字“云窝洞”。毛知州兴致不减,“更塑大士像于石云上”,又因此而诱发后人不断缘势开发,至乾隆十七年(1752),观音寺建成,云窝寺初具雏形,嘉庆年间,又相继建成魁阁、文昌宫、关圣宫、韦驮宇等庙宇,云窝寺宗教建筑群初具规模。道光四年(1824),乡绅郭秉义、丁维番等人筹资于云窝洞口深潭垒石砌台,建成龙王庙,在其外建书楼、土地祠,又使云窝寺誉满八方,名声更响。
云窝寺宗教建筑群占地1234平方米,可谓小巧玲珑,但巍峨壮观。它向游人展示了“三奇”胜景,“遍历刹土,未见斯境”,让人品之不尽,叹为观止,堪称“天造地设”,“天下一绝”。
三奇之一是洞府庙宇奇。云窝洞“万石悬空,峻峭高下,恍如石篆”,鬼斧神工、妙笔丹青,洞府自成庙,庙即是洞府,“俨如普岩潮梵,真是蓬莱洞天”;建筑别具一格,创意新颖,一气呵成,足见中国传统建筑技艺之精妙。在百米处仰观,可见山门、神龙祠、文昌宫、大雄宝殿自下而上,如叠罗汉般层层上瑶台,直插云端,分外融洽和谐、雄伟壮观。从左侧小门爬上大雄殿俯瞰,群山起伏,烟波飘渺,人在楼间,如踏祥云,飘飘欲仙。原先,大雄殿二楼供三世佛,左为药师佛,中为释迦牟尼佛,右为阿弥陀佛,两边木柱悬联:九品莲台,象吼狮鸣登法座;三尊金像,龙吟虎啸出天关。大雄殿底层供奉关羽神像,左右竖立周仓、关平,悬联:忠心一片匡扶汉室;义胆千载传颂神州。云窝洞悬岩间塑观音、小龙女、善财童子。吊脚楼内塑普贤、观音、文殊三位菩萨及十八罗汉、唐僧、孙悟空等。龙王庙正中端坐龙王,左立巡海夜叉、右立乌龟丞相。文昌宫正中供奉文昌帝君,左土地、右山神,悬联:天开文运看人杰;山长栋梁靠地灵。殿宇内人文景观珠联璧合,木刻石雕随处可见,民间传说“蟒蛇醉酒”,文学名著如《西游记》人物,吉祥图案如“喜上眉梢”等都有涉猎。所有神佛像,构思奇特,塑工精湛、造型完美、姿态各异,栩栩如生,堪称释、儒、道三教艺术之精品,可从中窥见中国宗教文化、儒家文化的博大精神。岁月沧桑,这些雕像已在历史演变中被毁,现在的这些塑像,是以现代钢化艺术像代替。
云窝寺又一道亮丽的风景是深邃的响水洞。响水洞位于观音阁左侧,水从地壳深处涌出,旱季流水轻漾,清冽洁净,声似抚琴,音质柔美;雨季则“汹涌似椎蛮鼓势,匉訇如送海潮音”,声震如雷,响彻云霄,十分豪迈壮观,惊心动魄。由于水声巨大,数里外可闻,于是,响水河、响水洞、响水村、响水庙也应运而生,并赢来了古今墨客骚人“润泽遍野稻黄果绿,沃肥万家姹紫嫣红”,“响声惊醒愚人梦,名山从此共游多”,“五丁辟破浑沦图,神工引动人心巧”等赞誉。
云窝寺洞美水美楼阁美,那株红豆树更堪称美中精品。红豆树耸立于山门右侧小桥边,足够三个半人合抱,高约20米左右,一年四季绿茵叠翠,华盖如云,从根到梢苍劲潇洒。暮春初夏,繁花累累,似碎银点雪;金秋时节,果熟嫣红,如红星散珠。此树生于清康熙年间,已历三百余年沧桑,数次遭遇雷击折顶,致树呈袖态、树干中空,2004年6月13日又被大风吹折一半树冠,多年难产红豆子,但仍归然屹立、绿阴滴翠、注满生机和希望,实在令人钦佩爱慕。“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面对这株于1984年被云南省林业厅命名为“云窝红豆”的参天大树,吟咏王维名句,一团蘸满情愫的炽热滚烫在心中。
云窝寺之所以闻名遐迩,游人不绝,就因寺有魂、水有灵、树有情,不同凡响,妙趣横生。如今,云窝寺经不断修葺、增加联匾之后,已面貌一新。置身其境,得到的是美的享受,是深深的启迪,是“福非天界外,乐在水云间”的感悟。
新闻热点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