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应明
有几年没上东山了。五月,有幸随市文联采风团在东山走马观花一天。
五月的东山,阳光明媚,空气清新,植被翠绿,野花斗艳,一派生机。
火红的五月,撩人心弦,任我放飞思绪……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市组织了大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队,我在市“村建办”工作。1991年阳春三月的一天,我独自一人去马者哨乡了解“村建”工作队员的驻村情况。到乡政府后,乡里派一名司法员给我带路去三家行政村,我们沿远近冲水库这条山路向三家村进发。一路看到的村寨都是土墙、土房,茅屋间间;放眼山野,光山秃岭,红土地中杵着一根根黑不溜秋的树桩,只有在远近冲水库一段路上看到一片绿色。植被稀少,水源枯竭,又遇大旱,远近冲水库大半截坝埂裸露出来。到了三家村,我们第一件事就是和工作队员一起到三公里多外的山中挑水喝。工作队员和村民一样,洗菜水做洗脸水,洗脸水做洗脚水......
20多年过去了,东山第一印象的那幅图景一直挥之不去。
如今,山还是那座山,地还是那块地,但模样变了。
当我们走进坐落在公路边的老杀火移民新村,不觉眼前一亮,一排排、一幢幢的小别墅,笔直的村道路,崭新的村容村貌,人居环境和城里没什么两样。
离开移民新村,我们来到马者哨村委会远近冲村民小组的一片山坳中,这里周围的山坡都披上了绿装,从大山深处流出来一条沟水哗哗响,几百亩深绿色、排列有序的苹果树、杏树长势喜人。这哪是山区,这是一块绿洲,一片小江南哟!
儿时,我听父亲说我家祖籍在中和营箐脚村,是父亲的爷爷那一辈到小龙潭定居的。
1991年,我第一次到中和营,借下乡机会,我到箐脚村寻根访祖。在云窝寺的碑文上,找到了为修建该寺捐牛工多少个的我的两位祖父辈的名字。粗略计算,距今有200多年了,过去的碑文将历史记载得很好。
故乡人,故乡亲。从第一次第一天走进中和营,我就感到这里的人热情、诚恳,特别的亲切。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们下乡常住中和营乡政府招待所。那时条件差,常停水停电,管理招待所那位老大姐工作十分负责,卫生搞得干干净净,对我们服务热情周到,你需要蜡烛、热水、冷水、开水、针线什么的,她有求必应。
2011年6月,我到中和营采写并获得“红河青年创业州长奖”宋武的报告文学。四天时间,我住在宋武家里三天,与他和他的家人交谈,到他的小米辣加工厂里一起干活,跟随宋武认识了好几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社员,与他们喝酒交朋友。短暂的几天“三同”,我获得了大量的文学素材,思想得到升华,包含激情撰写出报告文学——《红土情》。
星移斗转,几年后的今天,我又一次踏上中和营这片热土,尽管是来去匆匆,但在桃源村、镇政府食堂、云窝寺、田间地头,依然感受到中和营人那份浓浓的情。我深有感触:这里的人没有变,淳朴的乡风民俗没有变。
不同的是,村庄变了,路变了,红土地变了。印象中,曾经的中和营集镇,煤灰污染,杂乱无章,一条街既是街又是路,逢街天长龙一样的车辆一堵就是三四个小时。如今,这里已是别墅幢幢,马路宽敞的新农村,这里成为了一个欣欣向荣的农村小城镇了。
随着农村改革春风的吹拂,这些年,中和营的变化确实大。产业结构调整,种植专业户、养殖专业户到各种种养协会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应运而生。通过土地流转,带来了蔬菜、水果、小米辣、烤烟等多个万亩产业。近年来,高科技农业、特色产业兴起,来自省内外的多家产业公司已在这里生根落地。放眼红土地,一个个花卉基地、甜叶菊基地、韭黄基地、油桃基地、苹果基地不断涌现发展。
太阳偏西,汽车离开中和营在高速公路上疾驰,一群摄友、文友们个个怀揣收获,喜形于色。唯有我的思绪还在东山,还在中和营……
开远生活圈——信息的搬运工
把您知道的告诉我,把我知道的告诉大家
了解开远的人和事从关注公众号开始!
新闻热点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