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开远 > 地理人文 > 正文

探访200余年前的 冰泉桥

文章来源:开远市讯
字体:
发布时间:2016-12-26 18:00:37

 

冰泉桥一景

●通讯员 刘家有 文/图

  估计不少开远人都听过这个段子:跑南洞方向的公交车到了电厂过后的一个站点,驾驶员喊“南桥(难瞧)的下车了”,结果让想下车的乘客下也不是,不下又不行,只好边下车边愤愤地回应:“你才难瞧呢!”

  笔者猜,很多开远人知道“南桥”这个地方,大概还是听了这个段子才知道的吧。

  南桥,最早的名称其实应该叫“冰泉桥”,此桥竟然是几代人历时百数年,于1793年才终于在泸江河上竣工建成,算下来迄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

  笔者利用一个周末的时间,探访了“神秘”的冰泉桥。

  泸江河奔流来到英雄坝后,在坝堤处产生了数米高的水位落差,因此,在坝堤处水流奔涌,气势恢弘,但坝面上却水面平静,波澜不惊。从英雄坝坝堤处到新南桥,其实不过一公里左右的路程,十多分钟的功夫就到了。新南桥始建于1956年,但1958年7月因泸江河洪水暴发被冲垮,后来政府经过几年的筹备,于1965年在原址上重新修建了这座混凝土双孔平桥。

  在新南桥往上不过百十米的地方,就是梦圆桥。梦圆桥竣工于1999年12月20日,也即澳门回归祖国之时,故称“梦圆桥”。如今,梦圆桥依然是进出开远的重要通道,桥上的车辆川流不息,确实可称为开远连接南北交通的康庄大道。

  梦圆桥再往泸江河上游两三百米远的地方,就是“冰泉桥”了。

  笔者顺着一条小路走下去,来到了冰泉桥南边的桥底河道处。

  抬眼静观冰泉桥,笔者为这座建于两百多年前的石桥依然完整、依然雄奇的姿态所震撼。

  整座冰泉桥为纵联式三孔石拱桥,南北向横跨于泸江河上。走近大桥,映入眼帘的,是桥身上的一个遒劲的“泉”字,笔者原来以为是“冰泉桥”三个大字中的“泉”字,没想到仔细往桥身上的杂木树荫中寻找,发现却是“冰泉古道”四个洒脱的石刻大字。

  由于正是枯水季,也可能是泸江河水被引到了“南桥电厂”中去发电的缘故,泸江河中的水流并不是很大。不过,站在河道中间,闭上眼睛静静地想象:两三百年前的泸江河水,跟现在相比,想必是汹涌奔流的。

  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最初动议建桥的阿迷乡贤杨北和贡生徐兆升,面对滔滔泸江河,不畏困难,倾囊筹资。那时候可没有挖机吊车,也没有运载车推土机,一沙一石完全得依靠人抬马驮,就这样历时数年,才终于建成了桥的雏形,可见当时建桥是何等的一个艰巨工程。而当杨、徐二位乡贤相继去世后,“尚未完全建好的桥因无人力财力支撑而倾塌”,这又是何等的悲壮和令人痛惜!幸好杨北之子于陛和徐兆升之子徐世绪子承父业,怀着为乡民造福的决心,再次捐出巨金,买来沙石,建起了石墩、铺上木板,逐步恢复了南桥原貌,这又是何等的胸怀和坚守!雍正九年(1731年),于陛又独捐千余金,架石梁、固桥基,于陛溘然谢世后,其子辈又继承父之遗愿,于乾隆四年(1739年)开始与地方官绅士庶三次集资,全部改用石料继续修桥,至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南桥竣工,冠名“冰泉桥”。

  笔者决定到桥面上去看看。走到桥面上,映入眼帘的首先就是一条平整的青石板路。平时走惯了水泥路,这样的青石路让人感觉到非常的稀罕和亲切。

  很显然,现在的冰泉桥上,现在已经很少有人往来走动了。桥面中间的青石板路虽然整齐光滑,但两侧还是长满了杂草,还有一些各样的垃圾杂物;桥两侧的石头护栏基本完好,只是中间部分有些缺损。

  大桥护栏上的大石块上,有的一角上被开凿出了一个光滑的孔洞,笔者琢磨猜测了半天,认为大概是让过往的商客们拴骡马用的吧;大桥中间护栏破损位置处的地面上,还能看到几个圆形的石柱桩,很显然这是当年建造的“双重檐攒石尖四角空心凉亭”的石柱脚,可惜这座四角空心凉亭现在早已荡然无存。

  桥面的北端,立有两块白色的石牌,一块上书“开远市文物保护单位南桥”的字样,另一块则刻写着对南桥的简介。

  从冰泉桥的北端走出去,走了不远就到了南桥发电厂的办公生活区,只是这里早已不再热闹,几乎已没有人在这里居住和办公了,显得非常的冷清,就如同显得很清静的南桥一样。

  看看已是中午时分,在梦圆桥北面公路边的南桥站点等公交车。车来了,还好司机没有喊“南桥(难瞧)的上车了”,于是快乐地坐上公交车回家,顺利的结束了这次探访冰泉桥的旅程。

首页推荐
24小时热门资讯
24小时论坛热帖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