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街乡红土中心小学学生食堂和宿舍楼
羊街乡红土中心小学教学楼
●记者 董晓东 文/图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国家基本教育政策,事关教育公平、教育民生,也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和基础。近年来,我市始终把加快教育事业发展作为强市富民的长远之计,作为推动开远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紧紧围绕公平和质量两大主题,坚持“政府主导、全盘统筹,改革开路、创新引领,突出特色、全面提高”,实现了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我市先后被授予“云南省教育工作先进市”、“全国区域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市”和“县域义务教育初步均衡县(市)”等多项殊荣。
政府主导 推进办学条件基本均衡
■数字
2012年至2014年,全市教育总投入分别为4.21亿元、5.29亿元、4.68亿元,分别占当年财政总支出的23.85%、23.01%、20.10%。
近年来,我市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决定》、《关于加快城乡教育均等化发展的实施意见》等20多个文件,把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统筹规划,确保学校与城镇同步规划、同步建设。
落实教育经费保障机制。2012年至2014年,全市教育总投入分别为4.21亿元、5.29亿元、4.68亿元,分别占当年财政总支出的23.85%、23.01%、20.10%。
加快校舍改造建设。自校安工程启动以来,全市累计排除中小学D级危房11.12万平方米,改造B、C级危房7.55万平方米,新建校舍20.04万平方米,累计投入校舍安全工程资金4.1亿元,建成标准化学校22所,在建6所。
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先后投入700万元建成开远教育城域网、引进清华同方资源库、电子图书、OA办公平台,并建成面向全市40余所学校的视频示教系统,有力促进了城乡学校优质网络资源共享。
加大中小学教学设备设施配套力度。2010年和2013年,市级财政分别一次性投入资金1400余万元和3388万元,为全市中小学配置标准化教学实验仪器、图书、音体美学多媒体设备、科教学器材等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建设覆盖全市中小学的校园网、安防系统,极大提升了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化水平。
调整布局、整合教育资源。2012年以来,全市撤并小学5所、校点19个,新建成开远六中、中和营中心小学、中寨小学、灵泉中心小学等一批标准化农村学校。2012年投入4800万元在城区新建泸江小学,进一步优化城区学校布局,有效缓解城区大班额现象。
建立机制 推进师资配备基本均衡
■数字 政府投入600万元,培训教师12601人次。 2012年以来,发放优秀校(园)长、骨干教师、教坛新秀、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奖励资金112.18万元。
建立教师多元培训机制。大力推进继续教育工程、“名师工程”,政府投入教师培训经费600万元,组织全市中小学教师参加国家、省、州、市各级各类培训12601人次。目前,全市有云南省特级教师6人、省级骨干教师21人、学科带头人5人,州级骨干教师11人,市级优秀校长、骨干教师、教坛新秀565人,占教师总数的20.55%。
建立教师交流支教机制。出台《关于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级领导和教师区域内交流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城镇学校教师具备一年农村学校任教经历的实施意见》,实行城区教师晋升职称与支教挂钩制度,努力推动城乡教师的均衡配置和区域内教师的合理流动。同时,大力开展城乡学校对口交流活动,加强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2012年以来,共安排188人次到薄弱学校对口支教,为薄弱学校培训教师11350人次,开展送教下乡103次。
建立教师补充长效机制。优先保障教育系统人员编制,到省内外重点师范院校招聘一批优秀人才到中小学任教,按照课程设置要求配足配齐专业教师。2012年以来,全市公开招聘教师293人,引进紧缺人才266人,招聘特岗教师50人,进一步优化了教师队伍的知识和年龄结构。目前,全市小学、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100%和99.48%,其中研究生及以上学历81人。
建立农村教师待遇保障机制。实施“四个倾斜”——在职称评聘上向农村教师倾斜,在绩效工资和岗位补贴上向农村教师倾斜,在教师培训和评先评优上向农村教师倾斜,在解决住房问题上向农村教师倾斜,逐步改善农村教师待遇,稳定农村教师队伍,真正让优秀人才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
建立优秀教师激励机制。在实施“名师工程”的同时,坚持每年对全市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进行表彰,激发广大教育工作者投身教育、干事创业的积极性。2012年以来,发放优秀校(园)长、骨干教师、教坛新秀、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奖励资金112.18万元。
多措并举
推进区域教育基本均衡
■数字 政府投入600万元用于全市高效课堂改革。 2012年以来,全市共发放学生资助金2412.27万元,受惠学生47070人次。
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市委、市政府高位推动,将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列为“一把手”工程,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任组长的课改督查领导小组,举办课改论坛。政府加大投入,全力支持课改。2012年以来,市级财政共投入600万元用于全市高效课堂改革。目前,我市课改全员培训4360余人次,参与课改学校35所,打造“课改样板校”11所,初步探索出一批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如:开远一中的“学案导学+小组捆绑评价”教学方式;开远二中的“预习、展示、反馈三环节互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开远实验中学的“复习回顾、新课教学、当堂检测、小组捆绑评价”四环节模式等,全市课改呈现出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
完善贫困学生奖励资助体系。先后出台《开远市激励优秀学生暂行办法》、《开远市实施研究生奖学及助学金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文件,深化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整合市关工委、妇联、团市委等部门资源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力量积极开展捐资助学工作,确保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困难而失学。建立从学前幼儿到博士研究生的一条龙资助奖励体系。2013年起在全州首家实施农村学前幼儿营养改善计划,每名幼儿每年补助600元;每年对优秀初中毕业生、高考优秀学生进行奖励和补助;实施职中学生生活补助政策,凡是就读开远职业高级中学的开远籍学生均可享受政府每生每年500元补助金;对读博士和硕士的开远籍学生给予奖励和资助。2012年以来,全市共发放学生资助金2412.27万元,受惠学生47070人次。
大力发展特殊教育。为切实保障残疾儿童受教育的合法权益,填补我市智障儿童特殊教育空白,2013年,我市实施“阳光教育行动计划”,在经费投入、教师队伍、教学管理等方面给予倾斜,大力扶持特殊教育,开设智障儿童特殊教育班2个,23名学生纳入了学籍管理并享受各级各类补助政策。目前,全市中小学招收适龄残疾学生160名。
链接大数据:
我市现有各级各类学校226所,其中小学42所,教学点101个,高级中学2所,完全中学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初中13所,职业高中1所,幼儿园64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
全市现有教职工4112人,在校学生53508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53%,巩固率99.22%;初中毛入学率104.51%,巩固率95.26%。
新闻热点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