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爱心 > 公益 > 正文

为“负重天使”“减负”

文章来源:开远市讯
字体:
发布时间:2018-08-24 13:30:41

   ●记者 文江虹 实习记者 李云宇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天使,可是有些孩子因为种种原因导致肢体、智力、语言等障碍,从出生起就比一般的孩子“负重”了许多。8月25日是第二次全国残疾预防日,日前,记者在市残联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来到承接红河州儿童康复救助项目的机构,看到许多获得免费救治的脑瘫儿童在这里正逐步得到改善和康复。

  彩色的塑料泡沫地板、漂亮的壁纸,玩具球、积木、拼图、塑胶步道……一踏进教室,乍一看会以为来到了儿童乐园,其实这些都是项目承接机构为配合脑瘫儿童康复治疗精心布置的温馨教室和特殊矫正器具、器械。

  我市以“残疾预防和康复”为重点,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开展了中央彩票公益金儿童康复救助项目,面向全州残疾儿童提供无偿康复服务。从2017年9月起,市残联与昆明市西山区绿洲儿童康复中心签署了为期3年的合作协议,开展对0-6周岁脑瘫、肢体畸形儿童每期半年的康复训练,对这些残疾儿童进行抢救性康复训练工作。

  走进中心的治疗室里,来自弥勒市的5岁小男孩徐凯(化名)正在康复师的带领下做手指精细化训练。徐凯在一岁多时曾经被医生说这辈子都要在床上等人伺候,基本不能自理,而且语言表达非常吃力,他的妈妈一度非常绝望。去年9月,徐凯妈妈带孩子来到我市接受治疗。短短的两三个月后,徐凯就已经能坐立和直立行走一小段路,会自己吃饭,会告诉妈妈要上厕所,暴躁的脾气也好了很多,以前会咬人打人,现在也不会了,很喜欢和这里的康复师在一起玩。

  “脑瘫患儿不一定就是智力低下,大多数其实是运动障碍与姿势异常。”该机构的负责人这样告诉记者。他说,脑瘫儿童治疗越早越好,在6岁以内治疗效果是最佳的。但治疗过程长,需要家长长期坚持配合训练孩子。借助器械和手法操作,通过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促进患儿正常姿势和运动模式的发育发展,达到矫正和预防肌肉、骨骼的痉挛和变形的目的。

  王小宝(化名)来自泸西,今年也是5岁,虽有残疾却是个很开朗的孩子。一见到记者他就高兴地过来摸摸记者手里的相机问为什么不跟他照相,还说自己以前不会走路,现在来这里会走路啦。孩子的母亲说:“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啊,我们带着娃娃到处都去治疗了,钱花了几十万,以前咋会敢想小娃能像现在这样自己会跑会动。这里不但免掉孩子的康复训练费用,还给我们家长免费提供住宿,真是太好了!”从去年9月6日来到开远接受康复治疗,一个月左右王小宝就学会走路、吃饭,现在还开始学习写字,和以前只能坐着的小宝简直判若两人。机构康复师告诉记者,因为干预得早、治疗得早,王小宝以后生活完全能够自理。

  据了解,在康复中心,先后有像徐凯和王小宝这样的63个孩子在这里进行治疗,目前正在接受治疗的共有49名。脑瘫儿童必须要得到父母的全职照顾,而且普通的康复训练每天仅治疗费都要做100多元,普通的家庭很难承受。市残联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中央彩票公益金儿童康复救助项目的名额共有60个,所以希望通过宣传让州内更多的脑瘫家庭知道并选择来这里接受免费治疗。救助对象主要为0-7岁儿童(如是肢体矫形手术可放宽至16岁);肢体残疾;贫困家庭,优先资助城乡低保家庭。列入这个项目计划的贫困脑瘫儿童可获得1.2万元的康复训练救助以及1200元肢体矫形器。另外,项目也涉及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听力残疾儿童人工耳蜗植入、语言残疾儿童语言训练和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的救助。

  “我忘不了我的堂弟曾经因为手术后缺少康复训练而收效甚微,30多万的手术费打了水漂,弟弟还卧床不起的样子。”机构的康复师邵建奎这样告诉我们。原来,邵建逵从事康复师工作也有家庭经历的原因,所以他希望自己能够尽可能地去帮助更多的人。

  成立中心以来,康复师们用爱心、耐心和细心帮助孩子和家庭进行康复治疗。看到孩子们一天天变得更好,看到家长们越来越乐观,康复师也看到了希望。

首页推荐
24小时热门资讯
24小时论坛热帖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