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艳
他的家乡在一个很落后的山区,他少年丧父,母亲含辛茹苦供他念完了高中,到参加高考的那一年,母亲已经六十岁,三个姐姐均已出嫁。高考结束后,他就回到家中务农。八月底的一天,八十多岁的外婆病了,母亲为照顾外婆要离开家好几天,临走时吩咐他要喂好家里的两头猪,还有园子里的包谷要收回来……
此时高考过后已经快两个月了。九月一号那天,他喂完猪,到邻居家借了辆自行车就匆匆地赶到镇上的学校去。连绵的阴雨使山路变得泥泞不堪,他骑了很长时间才到学校,此时老师正着急呢,他被一所医学院录取了,录取通知书早就来到学校,可一直找不到人送进山去。
回家的路上,天又下起了大雨,他小心翼翼地怀揣着通知书,扛着那辆破旧的自行车行走在滂沱大雨里,一路上摔了好几跤才回到家中。母亲还没有回来,圈里的两头猪饿得嗷嗷直叫,他换了干衣服去喂猪。他吃不下晚饭,看着桌上放着的录取通知书,心里又是自豪又是心酸。他实在不知道,这个一贫如洗的家拿什么让他上学?
天黑了一阵子,母亲终于回来了。那个晚上,母亲让他打着电筒,到相距三四公里的另一个村子里找来了姐姐和姐夫,商量他上大学的“大事”。他是那个小山村里走出的第一个大学生。
故事里的“他”是我的夫君,他于一九八七年参加高考,现就职于一家市立医院,是一名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外科医生。
时隔二十九年,今年六月,我们的儿子也高考了。
儿子的整个中学阶段,全家的生活都是围着他在转。夫君放弃了出外进修的机会,我们在学校附近租了学期房,除了上班以外,我每天的“中心工作”就是操持他的一日三餐。高考的那两天,虽然儿子不愿意要我们接送他,但我和夫君还是巴巴地跟在儿子屁股后边,目送着他走进考场。每考完一科,我们总是小心翼翼地观察儿子的脸色,由此猜测考得怎么样。
6月23日当天,高考分数可以查询了,当天中午,电话、短信、微信各种提示就开始响个不停,亲朋好友们纷纷询问儿子的分数。儿子考得不算差,超过一本线70分,看着学校门口的红榜,一颗心稍稍安稳了些,但接下来的填报志愿又让人伤透了脑筋。
一家三口抱着“大厚本”(高考志愿填报指南)研究了三天,终于在综合了儿子的兴趣爱好、分数、目标学校三年的录取分数线等因素后,敲定了志愿。接下来,是满怀希望和忐忑等待着录取。
前几天,儿子顺利以第一志愿被一家医科大学录取,和二十九年前他的父亲读的是同一所学校,只不过,当年的医学院,如今“升级”为医科大了。虽不是什么名校,但对自幼立志当医生的儿子来说,也算是得偿所愿,在梦想的道路上跨出了成功的第一步。古人有“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之说,儿子素无“良相”之志,一心学医,做父母的也只能尊重他的选择,只希望儿子将来不会为今天的选择而后悔,踏踏实实当一名“良医”。
对比一下父子两代人的高考,每一代人各有自己的优势,也各有责任和压力。二十九年前的高考录取率很低,考上大学的都是百里挑一的好学生。但那时候就业压力不大,考上大学就意味着有了一份工作,端上了铁饭碗,所以填志愿更多是考虑自己的兴趣。现在的孩子们物质条件好了,但肩负的压力也更大。现在的大学录取率很高,但高考仅仅只是个开端,大学毕业也许就意味着失业的开始。所以填报志愿的时候很多人会把就业前景放在第一位,从而牺牲自己的兴趣和梦想。而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儿子不畏艰险,心无旁骛,从始至终坚持了自己的兴趣和梦想。
新闻热点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