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区 > 社区资讯 > 正文

碑格务工人员的“家”

文章来源:开远市讯
字体:
发布时间:2018-09-28 17:48:42

 ●记者 文江虹 实习记者 李云宇 文/图

  在开远有这样一个饭店,从经营者到打工者都是来自碑格的彝族(仆拉人)。餐厅经营者王永是一名从碑格大山走出来的仆拉人,建民族餐厅发展彝族原生态美食优先录用少数民族是他的经营理念。在王永的帮助下,在开远的碑格务工人员在这里有了“家”。

  “家长”王永的餐厅在开远小有名气,叫老知青饭店。王永开办饭馆店的初衷只是想帮助同乡人摆脱贫困的生活。饭店以怀旧为主题,主打的是开远碑格乡特色菜肴,饭店现有12名员工,都是来自碑格乡的朴拉人。

  碑格既是民族地区又是高寒山区,农民增收渠道不多。在餐馆的经营中,王永首先做到优先招收少数民族求职者,做各民族团结友爱的“民族餐厅”;另外,由于“碑猪”、“碑鸡”、藠头、苦荞等原生态产品颇受开远市民喜爱,餐馆中食材以选取“碑格元素”为特色。王永说采购人员每周至少要到碑格乡一次,到各村子里老乡家以市场价购买碑格本地土鸡、猪、藠头、苦荞、花椒、蜂蜜等,让村民足不出户就卖了家里的农产品,这样既方便了老乡,又带动了村民种植、养殖的积极性,饭店也做出了民族特色。

  通过几年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碑格老乡听说、认识了王永,但饭店的用工毕竟有限,王永深知山里的乡亲每年的收入主要指望栽藠头,很难致富,所以借助老知青饭店这个平台多方寻求用工渠道,帮助乡亲打听用工信息。通过与市人社局联系,了解各地的招工信息,帮助碑格的彝族务工人员进城务工。王永说,已经连续几年了,每周人社局都会发用工信息到他的手机上,看到适合的他就帮老乡介绍。

  据王永介绍,目前碑格乡全乡外出打工的人员大约有3000人,其中有1000余人是经他介绍走出大山的。王永把帮助贫困乡亲脱贫作为己任,时时关注用工信息,积极联系用工单位,配合乡党委、政府做好劳务输出工作,400余名碑格乡农民工到广东、福建、浙江等发达地区务工,600余名父老乡亲在开远辖区找到了用人单位。

  来自碑格乡阿痴村的王应福兄弟俩就是在王永的帮助下找到了工作。王应福被滇南大酒店聘用,当配菜工;而他的弟弟则被安排在傣味饭店工作。碑格乡落坡洞村彝族姑娘杨美华初中毕业到城里打工,王永为她联系了北城牛菜馆,在努力工作的同时,她还积极要求入党。

  碑格乡坝心村人何世军是个孤儿,王永把他从碑格带到饭店工作,通过培养成了一名厨师,月工资4000元,并在开远购买了住房。

  “出来外面打工可以改善家里的生活。”在王永店里打工的学徒杨和昆告诉记者。杨和昆说,家里收入主要靠栽藠头,一年全家纯收入也就2万元左右,现在到老知青饭店打工,饭店提供吃住,自己和妻子两人年纯收入就可以达到4万元。他们准备以后在城里买房子,把孩子也带来,相比以前在山区生活,稳定有盼头。

  从大山里走出来的仆拉人,大多数文化水平低,汉语不流畅,与人沟通困难,法律意识也淡薄,不知道与用工单位签订劳动合同,不知道怎样维权……发生纠纷时,他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来找王永,热心的王永为他们讨薪,为他们维权。这些年来,王永先后为农民工讨回欠薪98万元,为伤亡的农民工争取协调解决赔偿金182万元。他还为50余户农民工家庭解决了子女就学的后顾之忧。

  2017年5月,碑格乡党委结合在开远城区务工的农民工党员较多的实际,决定成立外出务工党支部。党支部就挂牌在老知青饭店,通过选举,由王永担任支部书记,负责召集碑格乡在开远城区务工的党员集中学习和上党课,并定点在这里活动,坚持开展“三会一课”。 

  为保障老乡们的权益,在碑格乡工会联合会和市总工会的关心和支持下,王永还组织了200多个在开远城内打工的碑格人,成立了碑格乡外出务工工会“农民工之家”,他不但帮助农民工讨薪、维权,还定期邀请专业人员为农民工开展法律知识讲座和劳动技能培训。遇到生病住院的农民工他都会组织去看望,对经济困难的,他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筹集捐款。老知青饭店成了碑格乡所有务工人员名副其实的温暖的“家”。

  采访中,王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凡是碑格老乡的事我都会尽力而为。”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王永自己致富不忘乡亲,把心中的温情化作了爱,奉献给了家乡的同胞;用个人的力量带动彝族同胞共同发展;用心用情,主动作为,对促进碑格乡民族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首页推荐
24小时热门资讯
24小时论坛热帖

新闻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