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区 > 社区资讯 > 正文

强化培训提素质 就地转移助脱贫

文章来源:开远市讯
字体:
发布时间:2018-09-07 17:06:28




 ●记者 王磊明

  “过去我们乡亲们见面打招呼,问要去干哪样,大都回到说去地里;现在我们都回答说去上班。”王吉英笑着说出了他们生活中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身份从农村农民变成了产业工人。王吉英是羊街乡黑泥地社区农村居民,彝族,今年45岁。她原来是羊街乡黑泥地社区的一名农村居民,靠种地为生;现在是开远高效现代农业园丰岛公司生产部工人,从事栽花苗、浇水等工作,凭借每年土地流转租金收入和就地打工收入生活。她的身份的转变,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市近年来,特别是2018年以来,通过强化培训促素质提升,就地转移助精准脱贫,开创劳动力转移工作新局面取得的成效。

  2018年,我市按照上级要求,依托辖区内高效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市轻工业产业园区、市热电汽循环利用产业园小龙潭片区等“三大园区”,采取“靶向培训”“以工代培”等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方式,有效提升了农村劳动力素质,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夯实了基础。同时,采取加强组织领导、完善信息平台、加大宣传力度等措施,推进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工作,提高转移就业的质量,增加农民收入,助力脱贫攻坚,开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新局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市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局市场科科长罗志说,采取“靶向培训”“以工代培”等针对性强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方式,有效(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提升了农村劳动力素质,增强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意识、技能和致富本领,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巩固脱贫成果。

  大庄乡老寨社区的付增龙,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今年28岁。他家由于自然条件差、产业单一、自身发展动力不足、其父亲身体不好、两个小孩年幼等原因致贫。他和妻子通过“以工代培”的方式培训后,掌握了手机主板的构造和安装知识,目前在开远市轻工业产业园区“红河迪信科技有限公司”就业。他从事手机平板的装配工作,其妻子从事手机平板的焊接、修理工作。付增龙说,他的大姑娘今年9岁,在读三年级;小姑娘今年才4岁,在上幼儿园。为了能够照看家里,他和妻子不能外出到省外打工,因此选择了在本地转移就业。他和妻子参加了“以工代培”后,在“红河迪信科技有限公司”就业。“要不是通过参加企业的培训,掌握相应的工作技能,我现在还是只会干农活。”付增龙说。

  小龙潭镇小寨街村委会桥头村民小组村民任萍也是建档立卡贫困户。2012年,其丈夫因病去世后,留下了上万元的债务和两个还在上学的儿子。当时,大儿子18岁,正准备参加高考;小儿子不足10岁,在读小学。她一个人,又要照看孩子,又要忙种地。家庭因缺乏劳动力致贫。近年来,她通过到豆腐皮厂务工,维持家庭生活,供两个儿子读书,偿还欠债。她现在是开远市热电汽循环利用产业园小龙潭片区“开远市云兴工贸有限公司”的工人,从事豆腐皮提皮工作。她还是众多“以工代培”的“师傅”之一,曾经手把手教出了许多“徒弟”,大多数都在园区里转移就业。

  “对于当地的贫困户来说,经过‘以工代培’,掌握工作技能,就在培训学习的企业转移就业,不用背井离乡,在家门口就有稳定收入,又能照顾家庭,是一件很好的事。”任萍说,自己是一名党员,要发挥带头作用,要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带动其他人,让更多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改变“等靠要”的思想,通过自身努力,摆脱贫困,走上致富路。

  罗志说,“以工代培”的转移培训就业方式,是我市2018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中最大的亮点。这种方式针对性强、成功率高,不仅受到农村劳动力和用工企业的普遍欢迎,而且能有效地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

  羊街乡黑泥地社区的王吉英和她的丈夫,在土地流转后起先是到广东打工。2017年8月转回家乡到家门口的高效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丰岛公司做工。她说,在广东打工,每月收入虽然比在家乡打工高,但是开支也大。最重要的一点,是在广东打工时“照顾不了家”。王吉英说:“那里(广东)要上夜班,离家上千公里,没法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孩子。现在在家门口做工,早上8点去上班,中午12点回家,下午两点再去上班,傍晚6点回家,上班、顾家两不误,每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

  据统计,我市今年1至8月共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前的引导培训、技能培训、专项培训、创业培训等17082人次,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151人次。

  截至目前,高效现代农业产业园为周边村民提供了到园区务工的条件,吸纳了当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80余人就地就业;市热电汽循环利用产业园区共解决3500余人就业问题,其中吸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0余人;市轻工业产业园入驻电子信息、服装加工、食品加工等企业8户,提供就业岗位1000个以上。

  (本文图片由市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局提供)


首页推荐
24小时热门资讯
24小时论坛热帖

新闻热点